本文故事内容为网友“小排弟弟”的生活经历,他从小在城里长大,但和老家的联系从来没断,可就因为和亲戚的关系处理问题,自己一直理解不了爸妈的想法。以下内容已隐去真实姓名,网友们认为这样的亲戚可以“惯着”吗?
我爸爸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是那个小村子里的金凤凰,我妈是我爸爸导师的女儿,两个人情投意合,在我外公外婆的支持下在城里安了家。我虽然是在城里长大的,是我外公外婆带大的,但是每年暑假都要被爸妈送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寒假更不必说,春节前就要回去,元宵节前才回城里。
我对爷爷奶奶一直很有好感,因为他们对我是真的好,我爸兄妹四个,他在家行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因为大伯和姑姑们都离爷爷奶奶很近,所以堂兄妹和表兄妹也经常回爷爷奶奶家,只有我回去的次数有限,所以他们对我格外疼爱,好吃的好喝的都是紧着我,我妈嘱咐我要懂谦让,尤其是对大伯家的哥哥。
后来爷爷去世,只有奶奶一个人在家住,我爸妈不放心,毕竟也是近70岁的人了,我爸妈就提出商量养老。我爸妈倾向于把奶奶接到城里,因为城里的医疗条件好,住楼房有空调,不冷不热的很舒服。可我奶奶不愿意,非要住在农村的老宅子里,她说爷爷不在了她要守着家。还说除了老宅子,哪儿都不是她的家。
这就让养老问题难办了,因为我爸妈都在城里工作,不可能时时照顾上奶奶,虽然当时的奶奶还很健壮,但还是让人担心。我爸提出折中的办法,就是和大伯家轮着,一家一年,但奶奶就是不同意来城里,不得已,养老就只能在村里了。最后商量的结果,是让奶奶住在老宅子,我爸妈给奶奶安好了空调,水费电费全部充足。
每天又伯父伯母过去照看,奶奶的开销我们家负责,一个月1500块钱,等于一家出力一家出钱。但没多久。大伯母就提出她全职照顾奶奶,应该有工资才行。奶奶家里有两亩地,早就租出去给别人种了,奶奶身体还可以,按说不用大伯母全职照顾,但是我爸妈答应了大伯母的要求,每个月给大伯母2000块钱。
又过了不到半年,大伯母提出家里的物价涨得快,奶奶的生活费一个月1500块钱不够,让我爸妈加生活费。我爸妈又答应了,生活费改成了2000块钱,这样等于每个月给大伯母4000块钱。上个月,大伯母提出一个月2000的工资太低了,不如村里其他妇女打零工赚的多,我爸妈就改成了每个月共给她5000块钱。
我爸妈都有工作,每个月拿出这个钱也不算什么。但他们也要给我攒钱娶媳妇,所以压力也挺大的。我刚上大学,几乎帮不上爸妈。看到大伯母越来越贪婪,一天天的就知道要钱,我们回去看奶奶吃的用的很普通,姑姑们还经常回去照顾奶奶,我是真心感觉这个钱给大伯母,有点太多了。
我跟我妈说:“我伯母这么贪婪,每次想着法儿的要钱加钱,这才让她养老了一年,就从3000块钱提到了5000,这以后下去还不一定怎么样呢?奶奶明明花不了那么多钱,为啥对她言听计从?”我妈很无奈的说:“能为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让你奶奶安度晚年,为了让你奶奶高兴。奶奶不愿意来城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出钱了。”
我爸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城里工作的人,确实应该为家里付出更多,但能得到我妈的支持和理解很不容易,毕竟按照现在人的观念来说,爷爷奶奶没有带大我,也没有给我爸买房买车,养老方面出一份力就行了。可我爸妈并没有因此就真的把养老流于形式,这也给我树了榜样。
事事儿有话说:有时候父母当时没有能力帮着买房买车,婚后没帮忙带孩子,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能力有限,经济条件决定了亲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就像这个故事里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在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和睦。
难以避免家里会有亲戚比较贪婪,借着亲戚关系就各种索要,其实这些人不是真的穷,只是习惯了索取,还习惯了用“我弱我有理”的理论绑架别人。可那些被索取的不忍心撕破脸,就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还对“亲情”有一丝的不舍,所以反而成了关系中的弱者。
大家庭里尤其忌讳的是计较,家里子女多的看起来养老压力小,但如果处理不好关系,反而容易造成推诿。可细想一下,那些出力照顾的又何尝容易呢?照顾得好是应该的,照顾不好容易落埋怨,钱不够要倒贴,要钱多了被说贪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多点包容和理解,麻烦事就没有那么多了。
本文由大侠李事事儿原创,欢迎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