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了问题?不,是父母出了问题

2019-12-01   大侠李事事儿

在大姑姐家的熊孩子又一次哭闹不止之后,连一向对孩子和颜悦色的我公公,都发了脾气:你哭什么哭,哭能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舅妈,我只能暗示我先生去哄哄孩子,没想到先生上前五分钟之后就崩溃了:那孩子像树袋熊一样挂在他身上,而我先生正因为她持续抽搐的哭泣而发脾气,正打算把她从身上“扯下来”,丢到门外。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姑姐家这个女儿每次回我们家,都一定要上演一遍:各种求关注——任何人的关注不到位马上发脾气——顺手就要打身边的人,主要是姥姥姥爷——被大姑姐扔到门外——拳打脚踢房门——放进来后继续哭闹……

而你问她到底想要什么,她根本就说不出来,我想了很久大概能明白她的用意:她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尽管已经6岁,可她希望我们所有人随时随地关注她,夸奖她,尤其是在我们全力照顾她两岁的妹妹的时候。

直到当天晚上睡觉前,我先生仍然气呼呼的,我问他心情有没有平复一点,他告诉我说只要不提那个魔王,一切都好说。可就在我不提的时候,他却反复在讲:这个孩子太坏了,一边打妹妹,一边自己哭闹,好像吃亏的还是她。

我不知道其他二胎家庭是什么情况,但是在大姑姐家,这两个孩子呈现着一种神奇的关系:二宝迷恋崇拜大宝,大宝却各种对二宝的存在争风吃醋,不能接受任何忽视,任何不满情绪都要发泄在二宝身上,偷掐一把是常有的事情。

我试着跟她交流:你是姐姐,你得有个当姐姐的样子呀,妹妹比你小那么多,爸爸妈妈多爱你了好多年呢,你不得多爱妹妹吗?

谁知熊孩子却反驳我说:她是妹妹,她也应该有个妹妹的样子,既然比我小,就应该得到的比我少,就因为有她,我爸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我凭什么还要爱她?

我无言以对,真的。

在我小时候,爸妈经常跟我说的就是“当哥哥姐姐就要让着弟弟妹妹”,这种观念总让人感觉当大宝好可怜。

现代育儿一直告诉我们:有了二胎尤其要关注大宝的需求,在二宝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一定要把尽量多的爱给大宝,不要让他感觉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爱他了。

可为什么明明我们已经很爱他了,他还是不满意呢?

直到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很担心现在的小孩,要被我们这样一群奇怪的大人养大。”

我突然明白:问题真的不是出在孩子身上,问题还真的出在我们这代父母身上。

  • 心情好、有时间的时候,就对孩子无底线的宠,美其名曰:陪伴;心情不好、工作忙的时候,就对孩子特别不耐烦:“去去去,找你爸/妈去。”
  • “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好多爸妈在生大宝的时候无比谨慎,各种怀孕注意事项统统谨小慎微,可是在生二宝的时候,原则就是:保住二宝,最好还能让大宝不哭不闹。
  • 幼儿园里老师布置作业不是面对孩子,而是面对家长;一辅导作业就疯狂,甚至怀疑孩子不是亲生的;一生气就咆哮,天天喊着情绪管理,却一直把自己性格最坏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自己最亲近的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能好才是奇迹。

所以孩子性格差、爱哭闹是孩子出了问题?不,也许是父母出了问题。

所以最让人难以选择的恰恰是父母这个身份:没有经过考核就可以上岗,做不好没人指责,孩子叛逆是孩子的错,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孩子习惯不好是因为从小不听话……

我最常听到的父母“忏悔”,是他们在孩子做错的时候跟人解释:“孩子没教育好是我们当父母的失职。”这已经是最有素质的父母,却几乎没人说:“我们家孩子有错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带头作用。”

这两句话听起来一样,其实呢?完全不一样,我们如果把父母这个身份简单当成抚养者,当然只需要管着他饿不着冻不着,顺便还能教育一下,那就是完美爸妈了。

而这个想法就是完全忘记了“陪伴”这个词,我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陪伴者,而不仅仅是提供衣食住行的喂养者。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可很多人做不好,因为升级做爸妈之后,很多人都患上了“焦虑”这个毛病,好像自己哪里做不好就容易让自己的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可如果教育仅仅是成绩好、名校和好工作,那就太低估孩子的能动性了,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比我爱你更重要的是我如何爱你。”否则“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不至于这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