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70年风风雨雨,这繁荣盛世,如你们所愿

2019-10-08   飞鱼看电影

面对祖国70年来的风风雨雨,今年的国庆档期一共有三部重磅电影同时上映庆祝咱妈的70岁生日。

之前关注过我的影迷朋友应该知道,国庆档的三部电影我一直高度关注《我和我的祖国》。

这部电影一共有7个单元,分别选取了建国以来的7个故事作为切入点去表现国家的成长。

在观看电影之前我甚至已经将这7个单元的预告片看过无数遍了,并且曾在电脑前几度哽咽。

今天是国庆假期上班第一天,相信绝大部分影迷都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我们也终于可以来聊一聊它了。

提示:

本文涉及剧透,还未观影的朋友请谨慎阅览。

《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导演是陈凯歌,分导演汇聚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三代导演。

包括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演员方面则兼顾了票房号召力的吴京、黄渤、徐峥、刘昊然等中青代实力演员,

也有像田壮壮、葛优、张嘉译、任达华、惠英红这样的老戏骨。

尽管参演的演员很多,但电影偏向于叙事的手法避免了像《建军大业》那样观众只顾数明星却逐渐忘记原意的尴尬情况。

而且这7个单元剧是7位导演从建国以来祖国经历过的无数个历史瞬间中选取的。

根据每一个导演的风格,这些历史性的大事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尤其不少经典瞬间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展开的,这些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

这真的是表现了大时代下普通人与家国之间看似遥远却又密不可分的细节。

对于这七个故事,我们按时间顺序一个一个来分别聊聊。

《前夜》

管虎与黄渤是老搭档了,这两人曾出过不少经典作品,如《上车走吧》、《杀生》、《斗牛》、《厨子、戏子、痞子》。

这一次两个人均保持了自己应有的高水准。

管虎是一个极其精明的导演,在开国大典如此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他只是选取了一个小小的自动升旗装置作为主要叙述点。

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他将整个剧情的矛盾聚焦在了自动升旗杆的阻断球上。

从其它的6个故事来看,但凡是能将矛盾集中在某一点上来讲的都能讲得很明白,而没有矛盾点的则叙事显得就很乱了。

找到矛盾并解决矛盾是最容易让观众理清故事脉络的一种方式。

有关开国大典遇到的一些其它更严重的困难则都是隐藏在了细节中,毕竟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了所有人开国大典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其实是安保。

当时北京城内预计有上千名特务和间谍预计要搞破坏,蒋介石在台湾甚至还准备安排飞机来捣乱。

在此向大家做个小科普。

许多人认为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就是全国解放的日子。

其实不是的。

当时经历了三大战役,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

国家领导人认为可以举办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但事实上,举办开国大典的时候,我国南方的部分省市还在进行着解放战争。

一直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除少量逃亡台湾外才全部被歼灭。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大陆以及近海岛屿的伟大事业,中国大陆才算统一。

不过,只有当台湾真正回归,中国才算真的全国解放,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也才能够改名。

这个单元作为开篇,管虎导演从小人物出发,着眼于开国大典上的一个细节,展现了全国人民对于建国的重视以及对于家国的热爱。

叙事完整、矛盾集中,摄影一流,本单元我可以给到9分。

《相遇》

国家建立起来了。

但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风雨雨的神州大地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人民一穷二白。

尽管我们在朝鲜战场打赢了所谓的联合国军,但这都是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拼出来的。

我们并不强大,腰杆也根本硬不起来。

就像电影《横空出世》中李雪健说的一样,那个时候美国一个小小的中士,在成为我军俘虏后也敢叫嚣着要用原子弹给我们动动外科手术。

面对苏联老大哥信誓旦旦地说苏联有原子弹就可以保护新中国的承诺。

毛主席亲自拍板,毅然决然也要造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从此无数的科学家和军人隐姓埋名开赴沙漠进行秘密实验。

这个单元讲述的就是张译饰演的其中一名科研人员的故事。

该片段开场就是一次核实验事故,张嘉译饰演的负责人为了在场人员的安全要求全部撤离。

就在撤离的时候,张译饰演的高远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毅然返回了实验室。

他想起了什么呢?

当时的中国为了原子弹实验几乎付出了一切,恰恰赶上了国家的困难时期,许多参与实验的科学家甚至吃不上饱饭。

而他们的实验场所罗布泊极度缺乏淡水。

如果他们现在撤离,这个辛辛苦苦建好的实验基地势必会塌陷,工程进度必定大受影响,其震动甚至可能引起国外反动势力的关注。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科研人员用手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阻止了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实验成果。

当事故停止,张译穿着防护服接受防辐射隔离清洗时,他的嘴角渗出了血。

看到这一幕时,我在电影直接泪崩了,止不住地流。

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他的生命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有可能只有十几天了。

在张译与任素汐公交车相遇,张译说出那句:“同志,我不认识你”我再一次忍不住泪崩。

他们牺牲了多少我们无法想象,甚至他们的名字我们都不知道。

这个单元的最后,当张译缓缓摘下口罩,面对着欢呼的人群嘴角微微颤动的时候,我只恨电影院人太多,不能放声大哭。

因为那一声响,新中国才真的站起来了。

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看,《相遇》这个单元其实不如《前夜》完整。

影片中场景也很单一,大片大片的对白,几乎全靠张译和任素汐精湛的演技支撑。

尤其是张译,全程戴着口罩,台词没有几句话,眼睛和眉毛却全都是戏。

综合评分的话我大概只能给到7分,但这个片段实在太催泪了,涨到9分算是我的私心。

《夺冠》

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但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中国人民却一直没有富起来。

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第二届领导班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进行改革开放,解放全国人民的思想。

面对着百废待兴的中国,急于强大的国民需要一种精神来激励自己。

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站了出来。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这样中国女排就有机会在更多的国际大赛中露面。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并夺得冠军。

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

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打败强敌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

团结、拼搏、钻研、奋进。

中国女排的精神正是中国伟大复兴的精神。

与前两个单元不同,《夺冠》这个单元是徐峥导演以小孩的角度来描述的。

大人们都在热议女排,都在观看女排比赛的直播。

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我们并不能理解这种狂热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徐峥巧妙地将青春期小孩萌动的爱情与女排夺冠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尽管还是小孩,但这件事对我们仍然意义重大,我们也被这种全民狂热感染了。

整个《夺冠》单元纯真可爱,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而且一扫自开国大典以来孤独前行的落寞,预示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轻松明快的节奏中。

徐峥导演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还隐隐透露出一种幽默感。

综合评分8.5分。

不知道这个镜头是否是在致敬刘翔,

也许我们曾经对他要求太高了,

也许我们都忘了他不是超人。

《回归》

我们站起来了,人民也开始逐渐富起来了。

但中国人的心中却还永远印着三个最深的痛:香港、澳门和台湾。

英国对香港开始殖民统治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战败,并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管制。

1898年,清政府与再次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

自此,英国政府占领了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部区域。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1925年夏,爱国诗人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轮船,他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将代表西方的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投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确实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的国土。

闻一多愤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七子之歌”。

诗歌共七首,分别代表被列强侵占的澳门(葡萄牙占领)、香港(英国占领)、台湾(《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威海卫(英国占领)、广州湾(现湛江,法国占领)、九龙、旅大(旅顺-大连,日本占领)。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所有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

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已经日薄西山,再也无力应对这颗东方冉冉升起的新星。

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中英双方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那一夜百万人合唱香港歌手罗大佑作词作曲的《东方之珠》。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两年之后,《七子之歌-澳门》唱响全国。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对于《回归》单元,薛晓璐导演也同样并没有直接展现中英谈判交锋,而是选取了小人物的视角来展开故事。

同时,香港演员任达华和惠英红的加入也为这个单元增添了更多团结一心的意味。

但相比前三个单元矛盾集中,线性叙事的方式来说,《回归》采用了多角度多主角的形式展开,同时支线却又过多,有些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以及观众对电影的理解程度。

演员演技很好,导演的功力火候还不太够。

综合评分的话给7分。

影片中,任达华坐着公交车穿过香港街头的那一幕很感人。

马路两边那历经风霜的老铺终于回家了。

《北京你好》

这个单元距离我们的生活就很近了。

此时的祖国繁荣富强,稳步向上,已经可以通过一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世让世界了解我们了。

于是“北京奥运”毫无争议地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强烈的印记。

而葛大爷则将一位有些嘚瑟的小市民表现得极其到位。

从他一开始抽扑克牌的表情到拿着开幕式门票到处炫耀的神色,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可是,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导演宁浩却并没有忘记那一年发生过的另外一件大事:汶川512大地震。

当影院所有观众都跟随者葛大爷的视角一起开怀大笑的时候,小男孩口中却蹦出了两个字:“汶川”。

这两个字太沉重了,以至于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同葛大爷一起愣住了。

不知所措。

然后就又是止不住的眼泪从脸上滑落。

有的时候,触动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

都说新时代的8090后比不上艰苦奋斗的6070人,但在祖国受伤的时候,又有谁退缩过?

冲在汶川前线的战士不都是8090么?

未来的国家也会有新时代的人来守护,只希望那时候的祖国不会再有这样的伤痛。

《北京你好》单元导演和演员表现水平均在线,叙事上有强烈的宁浩风格。

作为祖国强盛的青壮年一代,导演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同时为这届观众提供了一个超级泪点。

本单元综合评分8.5分。

《白昼流星》

本单元是以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主要线索,导演想要顺带再展现一下祖国对于西北地区扶贫攻坚的成果。

但是,不得不说,导演陈凯歌有点自私。

为了充分展现儿子的演技有点过于糟践这些材料了。

“白昼流星”这个创意很好

作为青年演员,陈飞宇在本片中的表现确实也不错,最起码没拖后腿。

但整个单元的节奏太成问题了。

影片中田壮壮饰演的老书记原谅两个少年的桥段极其老套,而且不合理,基本视人民警察和法律于无物。

神州飞船返回舱着陆这么重要的事情,两个少年骑着马就去了,最后还上去抬了一下宇航员,我尬得脸都红了一圈。

最后老书记还如此配合得吐血去世了,全世界电影最俗的套路几乎都被这个单元囊括进去了。

再说了,要说全民记忆,我觉得神州五号比神州十一号更具有代表性吧?

不懂陈导为什么非要选十一号。

难道是因为大家对“神州十一号”了解不深,便于瞎编?

并且,本单元是整部影片最烧钱的一个单元,陈导为了还原返回舱的登陆原貌,几乎是在原址上搭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平台。

然后将整个登陆返回事件重新安排了一遍,并且还请来了当时的两个宇航员实景参与拍摄。

这是拿着一锅最贵的食材在上等的餐厅做出来一碗豆腐脑,还不如路边的好喝。

这个单元再一次证明了陈凯歌导演近几年的能力:花最贵的钱办最普通不过的事。

陈导仿佛在用这个单元告诉观众,有人给他出了一个命题作文,于是他拼了命硬凑了800字终于把私货夹带进去了。

也是难为陈导了。

影片叙事不清不楚,逻辑有问题,而且凭借一个单元将整部电影毁掉了一半。

综合评分0,就不给负的了,算是对陈导以前作品的敬意。

《护航》

这个单元是以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故事。

而且影片中的主角是有原型的。

怎么说呢,

这个单元没什么话题性。

既不像《白昼流星》那样糟糕,也不如《前夜》、《夺冠》那样优秀。

除了影片开头小女孩开开心心跳烟囱的桥段,几乎每什么瑕疵。

而且同样是蒙面,宋佳的演技明显比张译差了一个档次。

其他配角正常发挥,也没什么亮点。

如果真要为影片找一个高光时刻的话,大概就是结尾宋佳开着战斗机在空中漂亮得转了个身潇洒开回基地的那短短几秒钟了。

因为那一刻,我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我看到了祖国强大的战机和空军优秀的战斗素养。

毕竟那个战斗机划下的弧线,我之前只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过。

影片的所有表现都合格,但也仅限于此了,《护航》单元综合评分6分。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祖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总体来说是合格的。

而且通过时间递进的方式展现建国后经历的历史性瞬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尽管这种单元剧的形式在国内并不多见,但祖国这70年来的发展本就不是一件事或者一代人能够阐述清楚的。

但是从讲述的角度来说,7个单元剧的导演和演员不同,带给观众的情绪确实比较复杂。

也可能是管虎和黄渤在一开始将整部影片的水准拔高了,整部电影让人觉得越到后期越乏力,与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如何,作为观众,我们在电影院仿佛跟随者摄影机也重新经历了一遍这些故事。

从1949到2019,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只有我们自己清楚,我们如今的强盛都是党和人民一点一滴拼出来的。

而且,祖国还在发展!

国庆阅兵,当战机呼啸而过,面对前辈,我想我们终于可以说一句:

这繁荣盛世,如你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