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想到襄阳城的时候,大家的心中总会出现“铁襄阳”这三个字。
的确,襄阳城曾经作为城池,力抗蒙古大军六年之久,这绝对算得上是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历代王朝所依仗的军事重心,甚至成为掌控王朝命脉的“生死门”。
襄阳城的形成
有关襄阳这座城池的重要性,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有过详细的记载:
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欲退守江左,则襄阳不如建邺,欲进图中原,则建邺不如襄阳,欲御强寇,则建邺、襄阳乃左右臂也。
襄阳城的雏形形成在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的襄阳城仅仅作为楚国的一个北进渡口而存在。
它的名字叫做“北津戍”。
“津”字顾名思义便是渡口的意思,历史上所有与“津”字有关的地方,清一色皆为渡口,最为经典的地方就是天津。
而在两汉初期,因为当时人口的政治重心为长安、洛阳两地,大多人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两个地方的核心圈之外不远的地方。
成皋、荥阳便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活动圈。
这里靠近洛阳,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其争夺的重心便是成皋和荥阳。
及至东汉建立,刘秀从南阳起家,他在洛阳称帝后,他的老家南阳得到了极为特殊的照顾,南阳一跃成为比肩与帝都洛阳的首级大都市。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读史方舆纪要》
这里不仅人多,而且众多的豪族都集中在这里,让当地经济开始爆发性的增长,人口达到百万之众。独特的地理格局,更是让它成为南阳盆地中最后的一道屏障。
反过来,南阳盆地又能够作为襄阳城的前沿缓冲区域。这块“马蹄形”的南阳盆地,涵盖了所有的水系,而这些水系恰恰是阻碍游牧骑兵的最佳方式,这样便不致于骑兵在南下冲击襄阳城的时候,瞬间就能够狂飙奔袭至襄阳城下。
这片盆地虽然不能完全挡住外来势力,却能够很好的作为前沿战略缓冲地,为襄阳城积极调动兵力戍卫提供一定的时间。
襄阳城在东汉末年的军事地位,更加的凸显出来。
东汉末年,刘表以荆州刺史的身份进入荆州,他将荆州治所从汉寿北迁至襄阳,让襄阳成为了拱卫荆州防御的桥头堡。
中原诸侯厮杀混战,越来越多的人流入了襄阳城,襄阳城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刘表联合当地世家大族加筑襄阳城,同时也加筑了襄阳城北部的樊城,让其成为两座可以相互驰援的坚城。
至此,“铁襄阳”作为一座全新而且完成的一体化城池,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刘表此举,也奠定了几千年后的战略格局。
这是个开创性的成就,也是个值得让人铭记的成就。
襄阳城的水系网
古代城池中,如果拥有巨大的水系网,势必要占有很大的作用。
行军打仗的物资补给异常的重要,而陆地运输不仅耗时耗力,也十分容易被对方突袭。
更何况,选择陆地运输物资,其护卫军资的人员高达行军人数的2-3倍,也就是说往往三万大军出兵,就需要6-9万的士兵护送物资。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令让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两人合计六万骑兵,其护卫后勤辎重的人数高达十万,颇为壮观。
试想,行军打仗如果全靠陆地运输,运输成本会变得多么的可怕?
而如果拥有便捷的水系网,运输成本会降低很多。
襄阳城的北部连接着汉水、湍河、白河、唐河四条水系,有了这四条水系,运输成本会大大降低。
襄阳城的南部被汉水完全贯通,一直流入长江。
完整而全面的水系网,让襄阳城从来不会因为财源供给、物资运输问题,在短时间内遭遇巨大的危机。
所以,关于襄阳城力抗蒙古大军六年之久,我们大抵也能够想象的出来。
因为,蒙古大军在北面全力进攻,难免的江汉平原可以通过汉水远远不断的供给物资。
当然,任何资源的攫取总要有一定的上限,不可能永不断绝。
襄阳的军事作用
府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曹公赤壁之败,既失江陵,而襄阳置戍,屹为藩捍。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襄阳城还有“中转门”之称,因为它恰恰位于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
如此一来,他们的存在便让襄阳成为了核心的经济带,这里不仅防守力量雄厚,其经济能力更是爆炸。
北部的南阳盆地即便是被外来的势力所占领,可南部的面积广阔的江汉平原依旧能够源源不断的进行经济输入。
很多人对襄阳的直观影响大多为,它是一个独立且强悍的军事据点。
其实不然,任何一个强悍的军事据点,离开了经济实力的支撑,压根就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它连接着各地重要的通道。
襄阳的东部虽然紧邻华北大平原,可因为大别山的存在,为襄阳城提供了一道完美的天然屏障。
外来的军事力量固然可以从义阳三关冲进江汉平原,可襄阳的军事力量也可以迅速从东、南两个方向对冲击这里的军事力量进行截击。
这种“顾首不顾腚”的打法,其实很少有人用。
因为它的风险的确太大。
再看看襄阳城的整体格局。
襄阳城的北面紧邻汉水,还有副城樊城拱卫,而南部又是耸立的高山,所以外来的军事力量在进攻襄阳城的时候,只能选择正面硬刚,两翼的突袭往往都徒劳无功。
今天,襄阳城依旧屹立在汉水之滨,它见证了曾经的那段历史,也见证了无数的将士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