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沂:人心思发展 崛起底气足

2020-04-18   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 张道平 通讯员 满东广

在江苏,提到新沂,想到的是什么?

以前想到的就是农化工。

确实,这些都是给人的一贯印象。然而,近两年,新沂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华丽“变脸”。

继荣膺2018年度徐州五县两区综合考评一等奖后,梅开二度,在2019年度徐州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再次喜获一等奖!而两年前,新沂在徐州五县两区排名中只是徘徊在第五、第六。

视野决定思路,格局决定境界

打破“县域思维”,跳出新沂看新沂,这座东陇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正谋求新一轮跨越发展。“我们处在发展的最前沿,落实的第一线,如何顺应大势、融入大局,如何贯彻好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新沂必须冲在前。”新沂市委书记高山说,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新沂紧扣“两城一地”战略目标,2019年聚焦“五大突破”牵引性工作,全力以赴坐稳“徐州第一方阵”,以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擦亮江苏“北大门”。2020年,以转型出关、生态宜居、开放枢纽、善治样本四个关键词为抓手,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在四个方面求大突破,见大成效,打开发展新天地,开辟发展新境界。

新沂把自身的发展顺应大势、融入大局,把握发展的新要求。高点定位,在战略上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

伴随着徐连、合青、京沪复线等一揽子重大高铁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新沂全面融入长三角、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已经变为了现实;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对外贸易加工产业园、新沂港、通航产业园,以及超200万平方米标房等一批优质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为新沂从产业链、创新链层面全方位聚集整合高端要素,高位嫁接长三角经济圈优势资源,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注入了强劲动力。

转型升级,传统工业“老树发新芽”

晋煤恒盛是一家传统的化肥生产企业。

目前,年产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搬迁升级技改项目紧张建设中。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化肥企业完成退城入园,迈出了转型发展的“三步曲”。该项目总投50.7亿元,占地面积895亩,建成后年形成年产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达到9.6亿元。

晋煤恒盛化工有限公司黄副总经理介绍说,新项目重点围绕自身合成气原料优势,在不新增煤炭消耗的前提下,开发建设氢能等清洁能源产品。新项目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是对原有项目全面提档升级,可以使得企业在市场中一直保持核心竞争力。

转型意味着求新求变,意味着与旧的发展模式告别。传统化工产业“老树开新花”,加快绿色转型,以蓝丰生化、利民化工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突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发展导向,致力增量带动、存量提升,加快推进医药健康、先进材料、冶金装备、绿色化工四大百亿级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批在全省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在新沂崛起。

化工园区的凤凰涅槃见证了新沂转型发展的执着坚守。一年来,新沂投资近15亿元,依法关停取缔34家化工企业,搬迁2243户居民建立安全环保在线监测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成功处置18家“僵尸企业”及“半拉子”工程。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次次逆行担当、勇闯难关的艰辛历程。面对占据全市工业近30%贡献份额的农化转型压力,我市壮士断腕“果断舍”、直面阵痛“腾空间”、转型升级“增优势”,甩掉了发展“包被”,实现了“蜕变重生”,主动打赢了这场事关新沂长远发展的关键战。

结构优化,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

“一说到化纤和印染,人们总觉得高污染,现在要走绿色发展新路,向科技创新要效益。”走进斯尔克集团,经济师徐文仁展示着企业转型的新成果:智能测配系统在全球首创化验室小样机集中控制,实现中国首套(染助剂)化料计量输送一体化;绿色智能纤维生产线可节约能耗60%、节省土地50%;全智能制造工厂可年产1.2亿米高档时尚面料,相当于绕地球超过3圈。

从制造转向“智”造,新沂的传统产业换个姿势起跑。新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吴昊说,以利民代森锰锌、卧牛山防水卷材等智能制造车间为示范,新河百菌清和中粮水产饲料等企业正在申报智能制造车间,还有5家传统化工企业正在冲刺“五星级上云”。

“产业是发展命脉,没有兴旺的产业,发展就撑不起脊梁。”高山说,聚焦项目建设,聚力创新驱动,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新沂进一步夯实动能转换的基础。

新戴运河新沂港二期集装箱码头,“佳翔1678”和“皖巨龙8”两艘集装箱专用轮满载着大米、玻璃以及瓷砖的集装箱缓缓出港,分别驶向广州和湖北恩施。新沂港开通集装箱始发班轮,填补了新沂港的空白,使得从新沂经水路出运的内外贸集装箱,直接与欧美国家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对接。

“小县城、大枢纽”,一组数据证实新沂的“枢纽经济”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效已显:新沂境内公铁水空等运输方式实现“汇流”,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屈指可数;是全省两个县级铁路综合枢纽之一,全国首屈一指的县级高铁枢纽,已全面融入长三角“2小时通勤圈”;新沂高速公路密度为6.9,等级道路密度为1.77,均高于全省指标。棋盘镇的通用机场,预计今年10月首飞。

如何由要素走廊转化为经济走廊,由交通枢纽转化为经济枢纽?新沂推出一系列亮眼的举措:新戴运河南连骆马湖、西接京杭运河,新沂通过实施“四改二”工程,把京杭大运河引入腹地,2000吨级船舶直通开发区,形成8公里运河岸线和产业带。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无缝连接的高速路网,成功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临港偏好型产业项目落户。围绕交通关联性产业,新沂打造七大产业平台,以枢纽聚产业,以产业强枢纽,促进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在新沂集聚重组、辐射、扩散,实现要素“流量”变效益“留量”,也为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探索新路径。

创新驱动,开拓经济发展新天地

新沂,在介绍自己的城市时,新沂人习惯于用“心怡”这个字眼。

然而,两年前新沂人对外地人提到这个词,外地人会说,这是新沂人的梦想。

如今,梦想成为现实。

在推进县域发展中,新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产业发展问题上,正确处理好远与近、退与进、舍与得、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先后否决小化工、农化类项目21个,涉及投资近54亿元;依法关停26家化工企业,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1373家;投资近15亿元,用于2243户居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在线监测,全面推动化工园区提档升级,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

2019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PM2.5年均浓度在徐州县(市)区改善幅度最大。今年以来,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均位居徐州县(市)区第一。

2020年1到4月15日,新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还是位居徐州县(市)区第一。

新沂,凭什么复兴?

如今,答案呼之欲出:凭创新。

无论是卧牛山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华美特新材料,还是中咨宇桥车辆装备项目,智能化生产线上总能看到机器人“大显身手”;神铸智能制造、弗迈斯机器人制造、群领东方3D打印材料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新材料项目快速推进。

淘汰落后产能,进军智能制造领域,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开辟新兴产业战场,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紧随技术革命步伐,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借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数年间,新沂的经济跑道悄然变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五成左右,“心怡”的蓝图呼之欲出。

两年来,一系列先行先试在新沂展开。

新沂保税物流中心运营,外向型经济发展迎来开放新平台,加速奔向内陆开放高地,一大批改革措施正在新沂“落地开花”,先后承担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省信息消费试验区试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双向开放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农口资金整合试点等十多项国家、省改革试点,成为改革的“先行区”,纳入国家、江苏省发展视野,跻身改革创新的第一方阵……

创新驱动,人才是关键。“钟吾人才”战略实施之后,大学生落户“零门槛”政策,吸引人才留下来。为留住大学生,新沂掀起“双创”热潮,全市遍布“众创空间”,构建出方便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新孵化生态体系。

目前,新沂公路港物流园作为徐州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已入驻邯钢附企、上海则一等物流企业70多家;

新沂港物流园正在积极建设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枢纽内河航运中心,9月份已与南京港合作开通集装箱服务,每年将为全市企业节约3亿元运输成本;

国际铁路物流园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建设国家二级区域性铁路物流园区、集装箱二级节点货场,着力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智慧国际物流港;

通航产业园与中航爱飞客合作,成为国家通用飞行网络6大布点之一,重点发展航空消费、航空物流、航空制造产业,成为了淮海通航产业、新兴航空消费示范基地;

美妆电商园作为全国最大的美妆仓储园区,目前已入驻电商企业176家,入驻品牌361个,日发单突破6万单,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

快递物流园作为江苏第一个快递物流园区,去年快递进出港突破一亿件,占据徐州快递量市场份额的30%以上。

新沂市经济发展局局长张志军介绍,新沂市加快动能转换,聚焦优势产业集聚集群,聚力重大项目“串链成园”,推动产业“由小到大”延链式扩张、“由单到全”集群式发展。新沂市医药健康产业加速集聚,铭宏生物大健康、必康制剂、复星医药、星诺医药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相继落地建设,“点串成链、链连成片”的集群效应持续显现;冶金装备产业加速壮大,总投资150亿元的中新特钢、50亿元的万福阳高端智能装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先进材料产业加速崛起,集聚三环奥纳纳米晶带材、环申膜材料、特森特膜材料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