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
来源产地
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生于田边、草地、斜坡或溪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和云南等省。别名人字草、苦地枕、铺地锦、乌蝇翼草、丁贵草、铺地草、金线吊虾蟆、二叶人字草、苍蝇翼、沙甘里、一条根、乌龙草、红骨丁地青。
【原形态】
丁癸草,多年生小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分枝,披散或直立,无毛。小叶2枚,生于叶轴顶端,叶片披针形,长2-3.5cm,宽0.5-1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厚纸质,两边无毛;托叶狭披针形,基部有长约3mm的距。总状花序腑生,长2-6cm;花无梗;苞片2,盾状着生,革质,卵形,基部延伸成距,有明显脉纹,边缘有白色缘毛;花萼钟状,二唇形,有短柔毛;花冠黄色,极突出,旗瓣圆形,翼瓣倒卵形或长圆形,龙骨瓣内弯,短尖,雄蕊10,一体,花药二型;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线形。荚果不开裂,由2-6荚节组成,荚节圆形,有明显的细脉及侧。花期6-8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淡、凉。清热解毒,凉血解毒。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小儿疳积,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中药大辞典》
甘,凉。清热,解毒,去瘀。治感冒,高热抽搐,腹泻,黄疸,痢疾,小儿疳积,喉痛,目赤,疔疮肿毒,乳腺炎。
《中华本草》
味甘性凉。归脾,肝经。清热解表;凉血解毒;除湿利尿。主风热感冒;咽痛;目赤;乳痈;疮疡肿毒;毒蛇咬伤;黄疸;泄泻;痢疾;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 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鲜草捣敷。
【运用】
治黄疸(阳黄):
丁癸草(干)五钱,生鱼一条。煎水服,每日一次。
治中暑或食物所伤引起的腹泻:
鲜丁癸草一至二两。洗净切碎,水适量煎服。
治白痢:
鲜丁癸草五至八钱,水适量煎,调蜂蜜服。
治小儿疳疾:
丁癸草三至五钱,瘦猪肉二至四两,水炖服。
治喉头炎:
丁癸草,调酸醋揉烂,放于口内含服。
治大疮,散痈疽:
丁癸草叶连茎,捣烂敷。
治马嘴疔(生于上人中处者是):
丁癸草叶,捣烂,加蜜糖少许敷。
治痔疮:
丁癸草四两,银花四两,苦楝皮四两。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内,乘热坐于盆上熏肛门,待水稍凉后,即坐于药水内浸洗,约浸半小时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岭南草药志))
治竹叶青蛇咬伤:
鲜丁癸草四两,捣烂绞汁服,渣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