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想付专利费,于是搞了个复杂无比的齿轮怪物

2019-10-25     轻兵器

又到了法国武器时间

今天要给读者老爷介绍的是法国圣·埃蒂安M1907机枪,在大名鼎鼎的哈奇开斯重机枪,最初是个替补队员一文里曾经提到过一笔。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圣·埃蒂安M1907机枪简直是一种无比复杂、反人类的齿轮怪物。当然一味地埋汰编排法国人也是不客观的,这种机枪之所以设计成这样,是因为被导气式武器初创时期那个枪口集气式导气原理给带歪了。

1897年,哈奇开斯公司推出了他们的第一种气冷式机枪哈奇开斯M1897,后经过一些改进变成了哈奇开斯M1900机枪,这种机枪法国军队采购过一些,交给殖民地军队使用。当时法军并不想全面装备哈奇开斯机枪,因为哈奇开斯公司是一家民营公司,如果全面列装一来要付大笔专利费,二来法国认为国营兵工厂便于国家统一管理,有利于战时动员生产(应当说这些理由不是没有道理,站得住脚),所以法军认为,还是应当由国营兵工厂研发一种机枪。1905年,位于法国皮托( Puteaux )的国家兵工厂设计了一种皮托M1905机枪。在当时导气式自动原理尚属初创时期,究竟哪条技术途径最合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阵子就非常流行一种枪口集气罩式导气原理。这种原理的发明者叫苏林·邦(Soren·Bang),是一个丹麦发明家,他发明的这种导气装置不用在枪管上开导气孔,仅在枪口安装一个可前后活动集气筒,枪械击发后,集气筒被枪口喷出的火药燃气向前吹,通过连杆带动自动机工作。由于该原理利用的是枪口排出的废气,又省去了枪管开孔,看似效率很高,所以早期导气式武器有不少被带偏,用了这个枪口集气原理,其中也包括这个皮托M1905机枪。

皮托M1905机枪,注意其枪口特殊的形状,这是装了枪口集气罩。

但前冲的枪口集气罩和连杆怎么让枪机反向向后运动呢?解决的方法非常硬核,通过齿轮和齿杆。打开M1905机枪右侧的机匣盖可看到底部的活塞杆上有齿条,活塞杆向后运动时,齿条带动一个大齿轮顺时针旋转,齿轮上的一个凸轮通过一块带曲线槽的传动片推枪机前进,推弹上膛;枪弹击发后,火药燃气进入活塞气室,推活塞前冲,活塞杆向前运动,齿条又带动大齿轮逆时针旋转,齿轮上的凸轮通过传动片带动枪机后坐,完成退壳抛壳动作,来回来回往复。这个场景想象一下都带感,充满了蒸汽朋克味道

从右侧打开的圣·埃蒂安M1907机枪机匣,皮托M1905机枪的自动机结构和它基本一样,通过齿轮和齿杆让活塞杆和枪机反向运动。

截图来自《被遗忘的武器》,还是M1907,此时带齿杆的活塞杆后退,齿轮顺时针转动把枪机前推闭锁。

当活塞杆前进时,活塞杆上的齿杆带动齿轮逆时针转动,拉动枪机后退,枪机和活塞杆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除了齿杆和齿轮带动的枪机,皮托M1905还有个奇怪的设计:它有一个转轮控制的缓冲调速机构,可在30-650发/分范围内调整机枪的理论射速。

还是圣·埃蒂安M1907机枪,照片拍摄了顶部铭文,注意机匣左侧有一个带刻度的小转轮,转动这个转轮就能调节机枪射速。

和很多枪口集气式自动武器那样,皮托M1905机枪的可靠性太差,生产了没多少就停产了。既然枪口集气原理不好用,法军就对皮托M1905机枪做了一系列改进,摒弃了枪口集气原理,借鉴哈奇开斯机枪的设计改为活塞式导气原理,改进后的产品由圣·埃蒂安兵工厂生产,命名为圣·埃蒂安M1907机枪。问题是皮托M1905机枪在击发时枪口集气罩是向前冲的,前冲的集气罩拉动连杆带动自动机工作,如果改为向后运动的活塞,就意味着全枪结构全部推倒重来,等于研制一挺新机枪。为了尽可能不对原枪结构做太大改变,M1907机枪采用今天来看极其反人类的设计——击发时活塞不是后坐,而是前冲,这样齿杆和齿轮的运动方向就不变,可全盘沿用皮托M1905机枪的自动机设计,只是带动齿杆和齿轮动作的零件由集气罩改为前冲活塞。这种圣·埃蒂安M1907机枪也于1908年正式正式投产,被法军列为制式机枪。

圣·埃蒂安M1907机枪二视图,该枪的枪管外有一黄铜做的护筒,握把为机匣尾部一个D形黄铜握把,扳机在握把内。该枪使用M1915三脚架,突出特征是有一个大型俯仰手轮,转动手轮可调节螺杆,控制枪身俯仰,这种脚架还有个功能是两个前腿可翻折,便于低姿架枪。另外该脚架也可高射架枪。

1939年“静坐战争”期间的法军,照片中这挺圣·埃蒂安M1907机枪就是高射架枪状态,在三脚架上加装高射支杆,机枪架在高射支杆顶端的旋转枪座上。

圣·埃蒂安M1907机枪的导气管特写,此时活塞向后缩回,枪机位于前方。

拉动拉机柄向后,枪机后退,活塞杆反向前伸。

在供弹方面,圣·埃蒂安M1907机枪采用类似哈奇开斯机枪的刚性弹钣供弹,但弹钣结构与哈奇开斯的不同,不能通用,一个弹钣容量为25发。该枪的输弹机构也和哈奇开斯机枪不一样,哈奇开斯是单程进弹,枪机在复进时直接将枪弹推出弹钣抱弹爪,推进枪膛击发;而圣·埃蒂安M1907机枪是双程进弹,枪机下方有一个取弹钩,在枪机后坐时取弹钩抓住一发子弹的底缘将其向后拉出弹钣,此时有一个托弹板抬起,将枪弹向上抬到对准枪膛的高度,随后在枪机复进行程中将这发枪弹推进枪膛。弹钣在装填时子弹向下,也与哈奇开斯M1914机枪相反。

圣·埃蒂安M1907机枪使用的25发弹钣,这种弹钣与哈奇开斯机枪的弹钣不通用。

圣·埃蒂安M1907机枪的枪管护筒下半部分拆除后能看到活塞杆和输弹机构,活塞杆前后运动通过棘轮带动拨弹轮转动,将弹钣从左到右逐发拨送取弹。

估计很多读者老爷会被圣·埃蒂安M1907机枪巨大怪异的枪口装置吸引,这个怪异的部件是个枪口消焰器,可从枪管上拆下,它的管腔呈喇叭形,下方前端敞开,火药燃气在喇叭形腔体内膨胀减压,部分燃气从下方敞开处排出,为了遮挡燃气从下方排出的火光,特意在前方设计了一个盾形挡板。这种消焰器在早期的哈奇开斯M1914机枪上也有使用。

圣·埃蒂安M1907机枪枪口消焰器特写

把这个消焰器反过来,可看到盾形挡板后面是敞开的,火药燃气在喇叭形膨胀腔内膨胀减压后从敞口处向下喷出。

在1916年,法国对圣·埃蒂安M1907机枪做了一些改进,给导气装置增加可调导气塞,能调整气体通量;表尺从原先的立框表尺改为鼓式表尺;准星座也进行了修改,加装了可补偿枪管升温形变的杠杆,这样在连续射击时准星也不会发生位移;供弹机构也做了改进,除了使用刚性弹钣,也可兼容帆布弹带,后者主要作为车载机枪时使用,改进后的机枪命名为圣·埃蒂安M1907T,原先生产的圣·埃蒂安M1907也回厂改造升级,所以目前存世的几乎都是M1907T,未改进的原版枪极其罕见。

圣·埃蒂安M1907T机枪的枪管护筒前端有带刻度的转轮,转动转轮即可调节气体通量。

圣·埃蒂安M1907机枪作为法军制式机枪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泥泞的西线战场上表现平平,主要是结构过于复杂,又是齿条又是齿轮,而且该枪的导气活塞簧布置在枪管下方,为了回避枪管高温特地裸露布置在枪管黄铜护筒外,容易被灰尘泥土污染发生故障。尽管毛病不少,但一战中的法军消耗巨大,所以性能平平的M1907机枪仍在生产,与此同时法军也采购了结构更简洁合理的哈奇开斯M1914机枪。到1917年,法军终于决定选择性能更好的哈奇开斯M1914机枪代替圣·埃蒂安M1907作为制式机枪,圣·埃蒂安M1907逐渐从一线部队中撤装,但在二线守备部队中留用了较长时间,甚至到二次大战时法军一些守备部队仍有圣·埃蒂安M1907。除法军外,希腊军队也装备过一部分圣·埃蒂安M1907机枪。

一战时期拍摄的照片,法军碉堡内的圣·埃蒂安M1907机枪。

一战时为防备德国轰炸机和飞艇空袭,在法军在埃菲尔铁塔上设置探照灯和对空警戒的机枪。

1918年一战刚结束,几名英国军人在查看法国友军的圣·埃蒂安M1907机枪。

这是一张事后上色照片,三名法军士兵在堑壕里操作一挺圣·埃蒂安M1907机枪。

二战法国战败投降后,德军士兵在检视一挺缴获的圣·埃蒂安M1907机枪。

德军缴获后留用的圣·埃蒂安M1907机枪,似乎装在装甲车辆上作为车载机枪使用。

1940年的希腊军队,士兵正在操作圣·埃蒂安M1907机枪

最后稍稍跑个题,说一下为什么法国很多早期枪械都那么古怪。有一些读者老爷乳髪乳得无比欢乐,什么法国人脑子适合搞艺术不适合搞技术,法国人喜欢钻牛角尖别出心裁,法国人一开始就准备投降……这些段子,当笑话听一听无妨,但不能当真。

首先,法国这些枪械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么古怪,是因为它们都是技术初创时期的产物。今天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你可以说为什么不这样这样设计,为什么不用那个那个技术……但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知道这些?谁预料得到未来技术的发展?今天认为最靠谱、最合理的设计,还不是当年点开各条科技树一点点试错,一条条否定,最后大浪淘沙剩下的?应当说法国在枪炮技术上颇有开创性,屡屡率风气之先,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意味着要跳更多的坑,走更多的弯路,这是必然的,和法国人搞艺术没有关系。

其次,一些明显不合理的设计为什么会沿用很长时间,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比如8mm勒贝尔步枪弹,法国也知道锥度太大了,影响自动武器供弹;还比如今天说的圣·埃蒂安M1907机枪反向的活塞,导致自动机结构过于复杂……这些不合理固然存在,法国也很想改,但迫于一战消耗战的压力,首先要满足武器装备的产量需求,而不是推到重来折腾最合理的新设计。尤其是枪弹,和很多军宅想象的不同,一个国家的军用制式枪弹是有很强的技术惰性的,不会今天说理想口径是多少,明天又说理想口径是多少。随随便便更换枪弹口径带来的生产断档、库存断档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远大于理想口径带来的那些收益,在战时更是不可接受。而且法国在一战结束后的20年代就很紧迫地用7.5mm步枪弹取代8mm勒贝尔步枪弹,到二战时7.5mm步枪弹已经占主流,说明法国并不傻。

说这些跑题内容,是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文章时能更多地关心这些早期枪械的技术特征,而不是上来就无脑刷各种梗,秀优越感,这些梗天天刷,也很无趣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_fIBG4BMH2_cNUg3G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