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生:不能让皮影淡出人们的视野

2019-10-16     海东时报

说起皮影戏,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曾几何时,乡村庙会上的皮影表演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项艺术活动。每逢过年过节,人们早早地端着小板凳,成群结队地来到会场,守在“亮子”前,等待皮影戏的开始。只看那艺人手中的皮影,在白色“亮子”上活灵活现地时而漫步,时而刀枪剑影,皮影匠人一边操纵,一边用带有乡土气息的曲调唱述着传奇故事,那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悠扬婉转,同时伴随着唢呐声、响锣声、干鼓声的齐声应和,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台下座无虚席,聚精会神地欣赏着一出出好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人们逢年过年最喜爱的文化娱乐生活之一。

如今,像这样的场面虽然少见,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文化背景下,皮影戏作为非遗项目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继续流传和发扬。一些皮影艺人也焕发热情,在皮影的发展史上付出自己的努力,姚亚生就是其中一位,他为皮影默默奉献,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姚亚生告诉记者,他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唱大戏、唱皮影十分感兴趣,每次有这样的演出活动,他都会去看、去听,几乎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高中毕业后,姚亚生回乡务农,在农闲时节跟随皮影大师刘文泰、张守国等老艺人学习皮影演唱。1982年,他在平安县文化馆(现平安区文化馆)工作,开始从事皮影雕刻和皮影戏的演唱工作。从此,他与皮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一唱就是三十多年。

姚亚生说,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以前老艺人们留下的皮影“箱子”一直保存在库房里,为了将这些宝贵的财富继承发扬下去,2000年平安县文化馆组织人员重建起了皮影队。因为他曾经学过皮影,就担起了队里的“把式”(对皮影戏的演唱者兼操纵者的一种尊称)。“把式”是皮影队里的关键人物,要对每本戏中角色(生、旦、净、丑)的演唱和操纵做到游刃有余。在这方面,姚亚生是行家,自然成了皮影队里的“台柱子”,队里的其他人员吹拉弹唱也都在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家团结协作,配合默契,演出几本戏已不在话下。在“三下乡”演出期间,姚亚生带着皮影队到各乡村去演出,一直演到他退休。

退休后的姚亚生依然没有放弃皮影,他从文化馆借出皮影箱,在民间找了几个过去唱过戏和皮影的老人成立皮影队,在农闲时节、节假日期间到农村庙会、广场、社区等地去演出。

姚亚生说,河湟皮影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受重视,政府提供了很多表演的机会和平台,安排送戏下乡。他和团队里的五个人带着“箱子”和乐器去演出,大家尽心尽力,非常珍惜每一次机会,只希望把精彩的画面展现给观众,留下对传统文化的美好回忆。

姚亚生不仅能唱会“耍”,他还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改编了《劈山救母》《十五贯》《黄草坡吊孝》等传统剧本,创作新编了荒诞皮影《潘金莲告状》等多本群众爱听爱看的剧本,这些剧本演出后,受到了许多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现在我们每年能唱二三十场,除了传统戏剧,还新编了一些符合当代形势的本子。”姚亚生说,皮影戏要传承发展,不光要做好抢救、收集、整理工作,还要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他新编的皮影戏《乡村除恶记》《共筑中国梦》《美丽乡村》等一经演出,得到了观众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就连之前不爱看皮影的许多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为了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2005年,姚亚生带着皮影参加了以“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青海”为主题的“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北京行”活动,在北京表演皮影戏,让首都观众一饱眼福。2010年,他又到台湾参加“青海・台湾文化周”活动,把河湟皮影戏的魅力展现给了台湾同胞。

关于皮影戏,姚亚生聊起来滔滔不绝,他向记者讲述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平安皮影戏最红火的年代,每当农闲时节、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那时,一到冬季,村里喜欢皮影戏的人家,就会请皮影戏班来演出,一演就是好几天。附近村子的人也会跑来看,小小的戏台子常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每次戏班子来,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如今演皮影的人屈指可数,看皮影的人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谈到皮影戏的传承,记者问他有没有收徒弟,姚亚生不仅感叹:“现在学皮影戏的人几乎没有,传承存在很大困难。”他说,目前,海东唱皮影的只有六个团队,而且人员年龄都比较大,像他60多岁的年纪在里面算是年轻的。传承遇到困难,在他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外国文化的冲击;二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三是皮影表演无法带来稳定的收入。姚亚生说,学唱皮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会耍,还要背会剧本、懂戏情,否则,耍皮影时把“梢子”(皮影的头)戴错,就会闹笑话。即便全部学会当上“把式”,一年下来唱个二三十场,收入也不多,无法维持生计。因此,没有人愿意学。

姚亚生耍了一辈子“影子”,爱了一辈子“影子”。对于皮影戏,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看到愿意学皮影戏的人寥寥无几,他很着急。他说,随着电视、网络等诸多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喜欢看皮影戏的人少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就是来看个稀罕,图个热闹。而且唱传统皮影,年轻人也看不懂,每次演出,台下坐的都是些老年人。

姚亚生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这一辈艺人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要想发扬传承好皮影戏,就要改变思路,不断创新,让年轻的一代人走近皮影,了解皮影,喜欢皮影。(记者 徐丽芳 摄影报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Z1k1W0BMH2_cNUgLi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