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一首“异域同天”汉诗,曾激怒过中国皇帝,差点引发战争

2020-02-13     快哉风

  文/快哉风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驰援中国抗疫物资上的古诗词“火”了。这八个字不是诗词,而是偈语,出自公元八世纪奈良时代的日本皇族长屋王,他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上了十六字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据说,鉴真和尚正是被此偈感动,才东渡日本。

  顺便一提,长屋王后来被人诬告谋反,邸宅被围,偕妻自杀,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冤案。

  从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人写汉诗的水平一直不赖,出了很多优秀的汉诗名家,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风哥很喜欢的一首汉诗,高野真斋的《冬日闲居》: “水萦山抱是吾家,独木成桥一径斜。酒熟三冬不出户,寒禽啄尽枇杷花。”

  唐代是中国人对日本最有好感的黄金岁月,这依赖于日本一批一批恭恭敬敬的遣唐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举止温雅表情谦恭,和唐朝的一流诗人吟和诗词,留下了中日史上最缠绵的一页。比如李白那首著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到了宋代,官方虽没有使者互通,民间的僧侣和客商却频繁来往,日本人的形象在中国人眼里依旧没有改变,欧阳修在《日本刀歌》里吟道:“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可见,与中国和平相处的日本,在宋人眼里,完全是一派世外桃源。

  但是,到了明代,一首日本人写的汉诗却差点惹出战祸。

  那一次,太祖朱元璋接见来华的日本使者答里麻,当面出了一件让他火冒三丈的事。

  明初来朝贡的外国使者很多,一般使者来华先被礼部官员接到京师的会同馆住下,第二天到奉天殿接受皇帝的接见。接见时,朱元璋先问:“尔国王安否?”再问:“尔使者远来勤劳?”然后使者磕头,贡献方物,完毕。

  这天接见答里麻,朱元璋一时起了兴致,多问了第三句:“尔国风俗如何?”答里麻早有准备,直着脖子吟了一首诗作答:“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这首诗被收入了《明诗综》,名为《答大明高皇帝问日本风俗》。其实,单看这首诗的诗意,就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五律版。但是,朱元璋却勃然大怒,《明史》载:“帝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不过,因为元朝两次征日失利的前车之鉴,最终朱元璋还是忍了,没有发兵征伐,但“怒日本特甚”,从此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

  这首日本人的汉诗为什么触了朱元璋的龙鳞?因为倭寇。

  明初,日本乘中国未定,寇掠沿海。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于是,当年“风俗好、工词藻”的世外桃源日本,突然变成了明朝人人痛恨的“海盗之国”。

  朱元璋痛恨“不恭不臣”的日本入骨,自己还写过一首《倭扇行》的诗,痛骂日本“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在朱皇帝眼里,日本就是个未开化的海盗国——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难怪日本使者“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自我赞美诗,会招来他的严重反感。

  从过去的“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激怒中国皇帝,到今天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动全体中国人,邻国之间的友好亲和与否,向来是靠真诚务实的行动,绝不是靠一两首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YwRP3ABjYh_GJGVQ5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