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中国同岁 | 刘永祥:船工号子从江边走上舞台 看70年交通巨变

2019-10-04     眉山东坡文化

刘永祥站在江边慨叹如今交通飞速发展。

“弟兄伙些耶,上船咯,到嘿儿赶哦,上成都,上水船,大背儿要栓紧哦!哎呀嘛,唉唑,哎呀唑,哎哟,哎呀嘛,唉唑,哎呀唑,哎哟……”

9月25日,天气晴朗,彭山区江口镇远景村70岁的老船工刘永祥站立在村口的老码头前,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一时兴起,唱起了自己曾经日夜兼程拉纤时和大伙儿一起喊的船工号子。

据刘大爷介绍,彭山区江口镇地处南丝绸之路要冲,北通成都,南达乐山、宜宾,是岷江上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自他记事起,江口上大小商贸船来往不息;江边纤夫喊叫的船工号子此起彼伏,造就了当时繁及一时的航运盛景。

“20世纪70年代初,我接父亲的班,成了一名纤夫。那时的船基本都是木船,一艘船配备有‘前领江’(撑船的)、‘后领江’(即掌舵的艄公)和几个纤夫。去往下游地区,船就顺水而下;逆流而上时,只能靠纤夫在岸上拉动作为船克服水流阻力和前进的动力。虽然那时也有‘汽划子’(带发动机的船),但受航道条件限制、费用高等原因,木船仍然是岷江里运输的主角。”刘大爷回忆,“拉纤时每天早上4、5点就出工,晚上10点才收工,夜晚就睡在船上,除了吃饭、高温时段和睡觉时间,几乎整天整天地拉纤。为了便于行动,我们一年四季都着短裤赤脚拉船,就算寒冬腊月、打霜下雪,我们也照样如此打扮。因为岷江水系丰富,我们拉纤时总会从没过膝盖的支流中蹚过,刺骨的江水至今让我难忘。”说到这,刘大爷微微地缩脖耸肩,像打了个寒颤。

刘大爷介绍:“那时候去成都只有50里水路,出发早1天左右就能往返。而去乐山200里水路则需1天顺流到达,10吨的空船5个人3天就能拉回江口,如果船上满载7吨的货物,要拉整整7天。因此纤夫们每一步是迈左脚还是右脚,身体是左摆还是右摆都必须统一,确保每股力都使到一处,最大限度地节约力气,于是船工号子就成了大家统一步伐的口令。”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条件太艰苦了。纤夫们硬生生用光脚板在乱石、杂草中踩出了一条拉纤的路,哪里有浅滩、哪里有支流、哪里的路怎么好走我们都一清二楚。”刘大爷笑着说,“不过不能吃苦就当不了纤夫了,不然怎么能坚持拉十多年的船?如今给后辈们讲我们当时做纤夫的情形,他们都觉得难以置信,不相信我们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

“早在60年代彭山就通了火车,可是当时铁路网络不发达,站点少,并没有影响水路运输作为当时彭山主要的运输方式。70年代末,村前沿河边修了彭里路,却是土路,雨后拖拉机一过就变得颠簸泥泞,车辆稍微载多了货物就摇摇晃晃的,还容易陷进路上的坑里。”刘大爷脑中一页页翻过多年来交通设施发生的巨变,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火车逐渐兴起,水运渐渐减少。到了90年代,水泥路越来越多,陆运几乎成了主要的运输方式,彭里路也在这一时期改造成了水泥路。虽然交通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船工失去了多年来的营生,但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却从未改变,于是大家纷纷改行:有用河边的砂做砂砖厂的,有出去打工的,还有承包了土地种植果树的……得益于交通的便捷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村里不少人都修了新房,住上了小洋楼。

“再后来,彭山有了公交车,省道103线穿城而过,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如今高速越来越密集、高铁越来越多,有条件的村民们都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坐着’就能出村了。”谈到交通日新月异的巨变,刘大爷脸上挂满了笑容,“听说岷江航电工程正在建设,今后岷江将具备500吨级船舶通行能力,可以从眉山坐船入海……我们这些老船工们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江口还能通上这么大的船,去往那么远的地方,虽然不用纤夫们再吼着号子拉纤了,但也盼望能早日看到大船驶过江口!”

刘大爷还介绍,虽然船工号子失去了实用性,但在市、区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下,经过精心编排和包装,登上了各大表演的舞台,展现了船工号子在新时代下的全新魅力,以全新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船工们逆流而上、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朝着幸福美好生活勇往直前的不屈精神。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END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雷同

编辑:蒋萍

审核:周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Snpkm0BMH2_cNUgT0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