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致敬并超越《萨利机长》“灾难类”电影开山之作

2019-09-30   轨道电影

随着9月28日电影点映场的开启,国庆档电影大战拉开了帷幕,在三部影片中,《中国机长》是博纳影业“中国骄傲三部曲”的收官之战,而从预售和点映情况来看,在6.4%的排片比情况下,上座率却比7.5%排片比的《攀登者》高出12.6%(《中国机长》上座率44.1%,《攀登者》上座率31.5%),由此可见观众对于“空难”类型电影的浓厚兴趣。



2016年,美国东木老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根据2009年发生在全美航空的一次飞行事故拍摄了一部同样精彩的传记电影《萨利机长》,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真实还原了萨利机长在双引擎失效状况下,紧急备降哈德逊河,成功挽救了包括他在内的155名乘客的真实经历。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东曾经向媒体坦言:“不能做一部山寨版的《萨利机长》,而是要超越。”但拍摄此类影片具有极大的难度,2018年5月14日川航事件发生后,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很多细节内容经过公示观众已经知悉,在提前知道事情结果的前提下,如何才能保证影片在还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调动起观众们的情绪,这将是决定影片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



在观影过程中,很多朋友会不由自主地与之前观看过的影片进行回忆比对,尤其是东木导演执导的《萨利机长》与《中国机长》具有同样的故事内涵:机长的敬业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那么《中国机长》如果想要超越,必须摆脱《萨利机长》的故事套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共情效应,切实感受到影片传达出的浓浓情意,在这一点上,《中国机长》确实有过人之处,当然这与导演刘伟强的深厚执导功力有关,更与整个剧组的团结一心密不可分。



相比较《萨利机长》,《中国机长》都有哪些超越的部分呢?

01人物层次性丰富,全景式展现故事原委

相比较《萨利机长》中美国空客航班的机长萨利、副机长杰夫双人组合以及3位空乘,《中国机长》则是机长刘长健、副机长梁栋、副驾驶徐奕辰以及5名乘务员1名安全员的“全明星”阵容,人物层次性更加丰富,而为了更好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影片在前期做了近20分钟“漫长”的铺垫。



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长健稳重冷酷,杜江饰演的梁栋一本正经地插科打诨,欧豪饰演的徐奕辰少年意气但又有点不稳重,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落落大方性格坚毅,张天爱饰演的黄佳活泼有余,李沁饰演的周雅文老实本分,雅玫饰演的张秋悦甜美可人,杨祺如饰演的杨慧温文尔雅,高戈饰演的安全员敬业奉献,影片没有像《萨利机长》那般展现年老的萨利对于事故调查的忧心忡忡,即使是完成了安全备降任务,仍然要等待航空管理局的责任审查,而是多维度展现属于机组人员特有的朝气蓬勃和奉献精神。




《萨利机长》采用情景回忆与心理历程地方式来展现萨利机长内心的困境,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来探讨一名机长应有的职责,可在《中国机长》中,不仅全景式展现出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更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战胜困难,赢得新生,这里面不仅有机组人员的努力,也有乘客的配合和航空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探讨的价值观更为普世,也更有现实影响意义。




02场景高度还原,演员全情投入

正是由于《中国机长》要全景化地真实反映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必须要以真实场景+真实情感为依托,这就需要导演、演员、剧组的多方配合了。从接到拍摄邀请之时起,“怎样把《中国机长》拍出悬念”成为刘伟强导演重点攻克的难题,电影语言如果没有特色,很容易让观众游离出影片的场景,成为泛泛之谈,于是,为了实现场景的高度还原,剧组花费3000万按照1:1比例还原出A319飞机的原貌,通过平板电脑来控制各个模拟仓的抖动、颠簸,力度真实还原出身临其境的场景,没有采用国外惯用的分段拍摄方式,而是组织了一百多为工程师将完成了“三舱联动”的技术突破,保证了拍摄效果的真实感,拍摄完成后,刘伟强可以自信地说出“在技术方面,我们确实超越了《萨利机长》”




为了体现出专业性,所有主创团队接受专业的航空全流程培训,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亲身经历民航的日常工作,只有先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塑造的人物才更具感染力,甚至张涵予在驾驶训练之后已经可以手动操纵模拟器平稳起降飞机,负责训练的教练还开玩笑地说“你已经可以拿到波音飞机的驾照了”。影片中被吸出舱外的副驾驶徐奕辰更是因为温差和压力导致右眼肿胀,手臂冻裂,每天需要三个小时化特效妆,但他表现出了和徐奕辰一样的乐观精神,他用实力证明了“用屁股也能演好戏”。



03氛围营造渲染力强,情节步步紧逼

从古惑仔系列到《无间道》再到《中国机长》,几十年间,导演刘伟强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将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比如在《旺角卡门》中,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像映射出人物阿华摇摆不定的情感纠结,而这一幕同样运用到了强烈气流引发的飞机震荡中,这种画面会将观众带入到“灾难”的氛围之中,与机上的乘客“同呼吸,共命运”,观众们会随着导演的镜头体会出人物心境的跌宕起伏,在此场景下来塑造人物,也会更加立体和生动。



影片开头时机组成员的温情调侃、镇定自若与事故发生后的身不由己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情节的塑造能力与《萨利机长》相比要更胜一筹,影片还特别展现了几个群像式的人物,比如去拉萨做职工餐的厨师两口,想要回拉萨为雪崩丧命战友祭奠的老兵,苦于表白感情而屡屡碰壁的青年男女,他们的命运由于飞机玻璃破裂而与灾难产生了强关联,这时他们所有的反应都是自然而真实的,对于事实事件的深度挖掘成为影片获胜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萨利机长》来说,如何成功备降并非最关键的因素,它的动人之处在于萨利与安全运输委员会在平静审查中的各自较量,代价是萨利可能失去的名誉与养老保障,而《中国机长》需要在压力巨大的万米高空中降低高度、避免突然晕厥带来的机毁人亡,还要在穿越雪山时进行高度的急速拉抬,前行之路穿越恶劣天气造成的闪电云团,备降时防止飞机撞击地面,实现平稳着陆,所有这些情节都是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喘息之机,强大氛围营造能力让整部影片的质感更上一层楼。




04严肃之中有温情、平淡之中有感动

对于这样一部题材严肃的“灾难类”电影,很多导演会落入俗套,一板一眼地拍,但是如何拍出温情和感动却来之不易,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刘伟强不仅展现出了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同样也表现出了不同于《萨利机长》的感动。



影片展现了两位机长的英勇和温馨,刘长健不断提到六岁的女儿,在生命垂危的困难时刻,他的眼前飘出了可爱女儿的形象,可以想象,他的家人其实成为了他最强烈的求生意志,因为他想要和家人在一起,想要给六岁的女儿过生日,想要看着她一天天地长大。



梁栋和她的妻子则是千里之外的心心相映,看到飞机发生事故的短信,梁栋妻子默默留下了眼泪,得知飞机安全备降,心中大石落地的欢愉,构成了我们对于幸福美好的认知。



而欢乐担当则给了徐奕辰,这位冷笑话有些“过冷”的段子青年,对张天爱表白的时候被吐槽,让我们看到了他因为年轻而不稳重的一面,可是在被拉回机舱之后,受伤如此之重的时刻,他仍然顽强坚持,力所能及地帮助机长,完成了所有的飞行任务,这体现的是一位优秀飞行员的素质,这种临危不惧的态度与之前玩世不恭的作风形成反差,让观众印象深刻。尤其是备降之后还能和张天爱开玩笑,看出了他洒脱的人生做派,也让观众对于影片的主创团队更心生敬意。



概括来说,《中国机长》这一题材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拍出了属于中国飞行员的英雄气概,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创造奇迹的能力和胆略,从这一点来说,它有没有实力向国庆档票房冠军挑战,应该是所有人都在琢磨的话题,与《萨利机长》相比,更燃和好看,尤其适合在电影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