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的时候,突然听到《那些花儿》,就站在那里听完了。好像好久没沉下心,安安静静听一首歌了。还是老歌耐听啊,回去就把手机里的歌全删了,下了以前的那些老歌,真是念旧。
在这个音乐快餐时代,你还记得听罗大佑、许巍、崔健、窦唯、老狼、朴树的日子吗?
许知远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2000年,罗大佑在上海开演唱会,一群年轻人坐着绿皮火车南下,大家一夜未眠,在灯火通明的车厢里高唱罗大佑的歌,他也是其中之一。
无数像许知远一样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到上海,只为一睹偶像的风采。
大家对罗大佑的音乐痴狂,是因为他总能唱出他们内心的迷茫,像一盏指路灯,拨开云雾。他也被当作精神偶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其实罗大佑,只是万千精神偶像的一个缩影。
时势造英雄。
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原创音乐,而这些原创音乐,就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过去近40年,华语原创音乐那些高光时刻。
如果你曾经历过,那是多么幸运。
如果没有,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感受到那些年错过的华语原创音乐,有多震撼。
罗大佑
1982年,还在做医生的罗大佑,把自己写的demo寄给几家唱片公司,结果全部吃了闭门羹。
最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滚石,滚石答应给他出唱片,但不保证效果。
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张唱片投入市场后卖出15万张,其中《之乎者也》更是引起了空前的反响。
罗大佑在里面唱,“现在听听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
听惯了风花雪月,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音乐也可以用来表达情感。
恰逢那时社会风气比较保守,《之乎者也》的出现,就像一场及时雨,给迷茫的年轻人一个出口。一夜之间,顶着爆炸头,戴着黑色墨镜的罗大佑,拥有了无数追随者。
罗大佑的歌,不唱男欢女爱,而是对准时代。
比如他唱《现象七十二变》,“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一字一句,就像一把剖析现实的刀。
在众人眼里,年轻时的罗大佑敢怒敢言,也被誉为“青年时代的先知兼代言人”。
可前些年,罗大佑接受采访时却说,“当时压力真的很大,很多人希望你继续出歌,我也算豁出去了。”
“豁出去”的罗大佑,更多源自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就不难怪,他的歌,能影响一个时代了。
1986年,罗大佑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漂泊之旅。
也是在这年,一个叫崔健的年轻人,在北京工体吼了一嗓子《一无所有》,全场为之沸腾。
这一声粗犷的呐喊,让崔健成为中国摇滚乐的鼻祖。之后,《一块红布》也成为经典。
崔健的走红,是有迹可寻的。当时,人们渴望个人价值的表现,在艺术领域,摇滚乐就是最好的选择。
那时主流音乐市场,是邓丽君的情歌天下,异军突起的摇滚乐,不仅和主流音乐相悖,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格格不入的长发与铆钉,也都在张扬着“我和世界不一样”的个性。
就这样,在崔健的影响下,一大批优秀的摇滚音乐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许巍听了崔健的歌,立马投入到摇滚的浪潮中,汪峰组建了鲍家街43号,郑钧带着一张《赤裸裸》来势汹汹.....
窦唯,何勇和张楚也是其中的佼佼者。1994年春天,他们同步推出摇滚专辑,因为同属魔岩唱片,江湖上称之为“魔岩三杰”。
1994年底,“魔岩三杰”在红磡举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演出。
演出之前,他们在香港的名气还不是很大,不少人是抱着看笑话的姿态去的,结果大开眼界。
就拿窦唯那首《高级动物》来说吧,当他在台上沉吟着各种形容词时,台下的人惊了:原来摇滚乐,不止Beyond一种。
短短3个半小时,在场的人无一不被三个年轻人的音乐所感染,大家肆意呐喊,热情摇摆,宣泄着自己的全部热情。
那是中国摇滚乐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摇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摇滚乐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边校园民谣开始悄悄流行。
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港台音乐涌入内地,文艺青年们也学着用柔和的曲风来写歌。当人心开始浮躁,简单质朴的民谣就成为一剂治愈“良药”。
老狼和高晓松,是校园民谣的灵魂人物。
这俩人的缘分还要追溯到80年代末。那时候,高晓松组了一支乐队,找来老狼当主唱,两人慢慢变成挚友。
1994年,老狼唱了高晓松写的《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炮而红,校园民谣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同桌的你》是高晓松在给初恋梳头时,灵光一现的产物。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临毕业的前一天,高晓松大学上铺给他打来电话,请他参加毕业典礼(高晓松大三退学)。高晓松当时特别感动,立马拿起纸笔,写下了大学时的兄弟情。
这两首歌,就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除了老狼,高晓松还带火了叶蓓。叶蓓大二时去酒店唱歌勤工俭学,恰好碰到高晓松一行人去玩,后者一听这姑娘的声音不错,就留下了联系方式。
后来高晓松给叶蓓写了那首《白衣飘飘的年代》。
朴树算是90年代校园民谣的后起之秀。
1999年,《那些花儿》问世。
这个年轻人,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可一开口,就勾起了所有人的回忆,我的那些花儿,她们在哪里呀,她们都老了吧.........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抱着吉他对心爱的姑娘唱民谣,才是年轻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2000年,校园民谣进入最后的辉煌,音乐市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后,R&B和Hip-Hop成为主流。
2001年,周杰伦带来一首《双截棍》,前所未有的音乐风格,让年轻人们耳目一新。
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成长环境宽泛,追求个性和自我,这些在《双截棍》里都能找到。于是,周杰伦特立独行的音乐,成为无数人的精神食粮。
那一年,周杰伦22岁。
在此之前,他的音乐之路一波三折。遇到吴宗宪之前,一直怀才不遇,好不容易被吴宗宪看中,给天王天后写的歌却频频被退。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双截棍》后,周杰伦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代,创造了无数辉煌。
比如2003年,周杰伦发行新专辑《叶惠美》那天,全亚洲就有超过50家电台,8亿听众在收听。
至于后来引起轰动的《青花瓷》《牛仔很忙》《发如雪》《七里香》等等,就不必多说了。2004年是超级神奇的一年,这一年有SHE的《波斯猫》,周杰伦的《七里香》,林俊杰的《江南》,飞儿乐团的《我们的爱》,张韶涵的《欧若拉》,潘玮柏的《不得不爱》,胡彦斌的《红颜》,黄义达的《那女孩对我说》,罗志祥的《恋爱达人》,阿桑的《一直很安静》,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容祖儿的《挥着翅膀的女孩》,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王心凌的《第一次爱的人》,孙燕姿的《遇见》,梁静茹的《宁夏》,金莎的《空气》,何炅的《栀子花开》,陶喆的《就是爱你》,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陈奕迅的《十年》,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F4的《流星雨》,5566的《我难过》,朴树的《那些花儿》,阿杜的《坚持到底》,薛之谦的《认真的雪》,五月天的《倔强》,王菲的《旋木》,刀郎的《冲动的惩罚》,杨坤的《无所谓》,许慧欣的《七月七日晴》,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这里面差不多每一张专辑,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巅峰中的巅峰!
当年周杰伦横空出世,有人说他就是昙花一现,可一直到今天,周杰伦依旧很火。究其原因,或许他的一句话就是答案,他说:“我的歌,在反映社会。”
像是08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专门写了一首《稻香》来抚慰人心。
他深谙音乐是“药”,可以用来疗伤。能在歌里找到精神寄托,这也是大家痴迷周杰伦的原因吧。
当我们还在听着周杰伦时,时间不知不觉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身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物质条件优渥,加上信息爆炸,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就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在音乐领域。
如今的音乐市场,种类繁多,再也不是一个偶像的时代了。年轻人会根据自己的处境,去选择契合自己的原创音乐。
2015年,陈粒推出了自己的首张个人专辑《如也》,短短3天,就拿下“网易原创榜”冠军,人气水涨船高。
也是这张专辑里的《历历万乡》,唱出了无数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的心酸。
我们听着那句,“她尝遍了每个异乡,限时赠送的糖。城市慷慨亮整夜光,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别人的不一样。”眼角湿润。
年少痴狂,去异乡独自闯荡,后来才发现,理想这两个字太过沉重......
17年夏天,名声大噪的陈粒已经做了《快乐男声》的评委,与此同时,一个叫毛不易的年轻人,抱着一把吉他,站在了另一个《明日之子》的选秀舞台上。
这个看起来腼腆的大男孩,唱了一首《假如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我的第一选择不是去环游世界,躺在世界上最大最软的沙发里,吃了就睡醒了再吃先过一年。”
不少年轻人惊了,“是谁在偷窥我的内心世界???”一夜之间,这个94年的大男孩火了。
后来我们在毛不易的《消愁》里,又听到了自己,他唱,“当你走进这欢乐场,背上所有的梦与想,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没人记得你的模样......”
这不就是每一个“脸谱化”的我们吗?我们隐藏起最真实的一面,每天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角色,唯独不是自己。
也是在这一年,沉淀了5年的《中国好声音》冠军梁博,带着一首原创《男孩》登上了《歌手》的舞台。
开嗓就让人泪奔了,“曾经意外,他和她相爱,在不会犹豫的时代,以为明白,所以爱得痛快,一双手紧紧放不开,心中的执着与未来。”
被梁博微微粗犷又干净的声线震撼到的同时,你是不是也想起了曾经爱过的那个姑娘?
记得未成名时,毛不易说,“如果可以,我希望更多人听到我的歌。”
我们这些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每天穿梭在水泥森林里,会有迷茫和困顿的时候,也会有充满斗志的时刻,这些瞬间,我们都希望能有感同身受的人,把我们的心声写出来。
从周杰伦到陈粒毛不易梁博......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轻人对原创音乐的需求没有变,它还是时代的刚需。
但也有很多东西变了,音乐传播的媒介从MP3换成了互联网,一张CD,一场红磡已经不足以聚焦。
坐下来听听老歌,喝杯茶慢慢的感受时光倒流!我们的青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