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2019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中国首部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简称“新指南”)重磅发布,徐运教授分别就单药、双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解读,小编节选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部分进行整理,完整视频还请戳“阅读原文”观看全部内容。
我国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如何应对这“四高”,徐运教授指出,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新版指南对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共有10条
根据目前的研究证据,进行如下推荐:
1997年的IST研究与CAST研究结论支持了阿司匹林在急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1:建议AIS患者在发病后24~48 h内服用阿司匹林。对于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通常推迟到24 h后服用阿司匹林。(推荐级别:Ⅰ;证据等级:A)
1996年CAPRI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显著降低缺血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8.7%
推荐意见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推荐级别:Ⅰ;证据等级:A)
2016年SOCRATES研究证实替格瑞洛疗效不优于阿司匹林,且更多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推荐意见4:不建议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卒中的急性期治疗(推荐级别:Ⅲ;证据等级:B)
2010年CSPS Ⅱ研究提示,西洛他唑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
推荐意见5:在不具备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条件时,西洛他唑可用于AIS患者,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推荐级别:Ⅱa;证据等级:A)
2016年SaTIS研究证实替罗非班用于急性中度缺血性卒中是安全的,疗效仍需验证
推荐意见8:替罗非班的疗效尚未完全确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替罗非班对桥接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安全性较好,建议剂量0.1~0.2 μg/(Kg·min),持续泵入不超过24 h(推荐级别:Ⅱa;证据等级:B)
2013年SPS3研究证实,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应以血压管理为主,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推荐意见10: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机制复杂,个体化差异较大,目前以管理血压为主,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西洛他唑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级别:Ⅰ;证据等级:B)
其他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3:对于适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不建议将阿司匹林作为替代治疗(推荐级别:Ⅲ;证据等级:B)
推荐意见6: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有胃肠反应或过敏等)及高出血风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吲哚布芬(100 mg/次,2次/d)是可行的(推荐级别:Ⅱb;证据等级:B)
推荐意见7:不推荐阿昔单抗治疗AIS(推荐级别:Ⅲ;证据等级:B)
推荐意见9:替罗非班和依替非巴肽的疗效尚未完全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推荐级别:Ⅱb;证据等级:B)
讲者简介
徐运,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专业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领军人才“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多种神经病学专业杂志以及SCI杂志编委。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科技部“973”和“863”多项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近50篇。主编专业论著4部。获专利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