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由于疾病的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积极预防,有效诊治心律失常是减少新冠病毒肺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本文作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吴钢
编辑 | 中国医学论坛报 寒林
全文385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从2019年12月开始,新冠病毒肺炎正在我国很多地区爆发性流行,这是一种传播速度快、扩布范围广、致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迄今已经感染7万多人,造成数千人死亡。患者常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从目前对感染人群的观察来看,新冠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不仅限于呼吸系统,而是可能导致多个系统的损害。比如,导致消化系统的症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上腹痛等。新冠病毒同样对心脏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早期的报告也提示有些患者可发展为心肌炎,并发各种心律失常。第一例因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的患者,就是死于呼吸窘迫、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因此,加强对心律失常的管理非常重要。
新冠病毒肺炎导致心律失常发生或加重
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了一份临床公告,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有19.6% 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7%患有心律失常、8.7%出现休克、7.2%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脏损伤(图)。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接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这是很高的。究其原因,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病理学证据(解剖例数太少,仅2例)证实该病毒可导致心肌损害,但是临床上已经有大量的数据显示,很多患者的心肌受到侵袭,如超敏肌钙蛋白升高。病毒导致的心肌损害和传导系统损害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当然,呼吸系统损害,患者处于缺氧状态、发热、酸碱失衡等也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原因。
ACC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临床公告
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导致新冠病毒肺炎加重
从开始的临床观察就发现,合并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死亡率高,这些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肿瘤、心肌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衰弱等。轻症患者往往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重症患者则血压下降。如果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快室率房颤,很容易诱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氧饱和度在短期内快速下降,增加抢救的难度。
未感染者心律失常发生增加或加重
我们发现,在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肺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大幅度增加,原有心律失常患者有病情加重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心理因素。
这是主要原因。对疫情过度恐惧,怕感染,觉得现有防护措施无法保证安全,感到无助、恐慌。对家人和朋友的状态过度担忧;每天被各种负面新闻和传言所困扰,无所适从,极度焦虑。
2、心律失常得不到有效管理。
疫情时期,交通阻滞,医院门诊几乎停止运作,患者求医困难;各医院挤满了发热患者,或者由于害怕感染肺炎而不敢去医院看病;有些药物难以购买。这些导致心律失常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几乎停顿。
3、心脏的基础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
许多慢性心脏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甚至高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诊治。
非新冠病毒肺炎合并心律失常
1、由于过度恐慌和普通支气管炎(也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患者多极度恐慌)导致的心律失常多为窦性心动过速。
特点:静息状态下心率可以正常或稍快,谈论疫情或活动即心率显著加快,多伴有严重失眠、多汗、乏力。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明显的气促,活动耐量显著降低,要和心衰鉴别。
鉴别要点:此类患者症状表现不稳定,易于被诱导,Pro-NTBNP正常,心脏彩超无异常发现。房颤患者则表现为突发心室率增快,既往的药物难以控制,既往已有心脏扩大者,甚至真的诱发心衰。室性早搏的患者则表现各异,有的发作次数明显增加,由每天数百次早搏,骤然增加到上万次,心悸明显加重;有的患者由于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反而减少。
治疗:对这类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检查确定其新冠病毒DNA阴性、核酸检查阴性、肺部CT没有病毒性肺炎的表现,这些都是排除新冠肺炎的标准,也是解除患者思想负担的重要依据。这类患者往往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主要的治疗药物是倍他乐克,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抑制窦房结功能,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减少早搏的发生。此外,还可以用参松养心胶囊,其能够减少早搏、房颤发作频次,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同时有改善供血、改善心功能、调节植物神经、镇静、安神的作用,对于紧张焦虑、心慌胸闷、乏力、睡眠差的患者尤其合适。对于基础心率缓慢或伴心功能不全的早搏、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目前临床的药物比较难选,也可以应用参松养心胶囊。
2、合并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特点:表现为原有心律失常加重,也可能会新发房颤和室性早搏、室速等各种严重心律失常。
治疗:对这一类患者,除了上述措施外,要积极加强原发病的治疗。ACC公告指出,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严格使用指南推荐的、稳定斑块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阿司匹林),可以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额外的保护。我们认为,心衰患者也应当持续使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基础药物,也可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等药物。除了上述措施,虽然条件有限,仍然应该通过网络、微信、电话等手段对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进行随访,提供建议,以免患者中断治疗。
3、对于随访困难和购药困难的患者
大部分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无法检测INR,导致无法根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而疫情期间,饮食变得与平时不同,患者往往只能购买超市提供的蔬菜和肉类,不能自由选择;加之情绪焦虑、睡眠差、服药时间改变、服药不规律,或听信传闻,盲目服用各种预防药物,这些都会导致INR容易波动,增加患者卒中及出血的风险。
我们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在家监测INR,并定期联系医生。如果不能监测INR,可以考虑改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前提是既往肝肾功能正常,停用华法林3-5天。
对于购买药物有困难的患者,如当地没有胺碘酮(可达龙)的患者,可以改用国产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改药后要加强监测,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和心率情况,调整用药并观察副作用。
新冠病毒肺炎合并心律失常
特点:轻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往往不合并心律失常。重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容易合并心律失常,但此时呼吸道症状严重,往往会掩盖心律失常的症状。常见的心律失常为窦速,表现为心悸;如果合并房速、房颤等,则会出现明显的乏力、胸闷;合并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则出现心悸、头昏,甚至晕厥。严重者,在患者炎症风暴阶段,容易发生持续性室速,甚至室颤,危及生命。
治疗:
1、加强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疗。根据国家公布的新冠病毒肺炎的诊疗指南(已有第6版)进行诊疗。
2、除了关注新冠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也要警惕治疗新冠病毒肺炎药物对心肌的损害及致心律失常作用。比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有一定的心脏毒性,有导致传导阻滞的报道。而中药,由于成分复杂,里面既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羌活;也有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如麻黄。其对心律失常的总体效果难以估计。
3、如果患者仅仅是窦性心动过速,可以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参松养心胶囊,对控制心率、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效。如果合并房性、室性早搏或短阵室速,也可以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参松养心胶囊。上述心律失常往往随着肺炎症状的缓解而自行消失。
4、如果合并房颤,要用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进行评估,有抗凝指征者进行抗凝治疗。迄今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属于抗凝治疗的禁忌。选择抗凝药物时,要优先考虑NOAC,因为服用华法林要监测INR,增加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也增加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另外,不论选用华法林还是NOAC,都要注意其与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华法林的相互作用见下表,而NOAC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贯叶连翘有相互作用。原则上,NOAC尽量不与这些药物合用,如需合用,要监测血浆浓度,调整剂量。
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
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合并的房颤如需复律,建议使用普罗帕酮、伊布利特或维纳卡兰等。考虑到胺碘酮的肺纤维化等副作用,目前不建议使用。如果需要维持窦律,同样不建议使用胺碘酮,而考虑使用普罗帕酮。如果采取心率控制策略,则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均可使用。心室率的控制目标建议为不超过110次/min。
5、如果患者合并持续性室速,则应立即进入抢救流程,予以静脉滴注胺碘酮,必要时电复律。如果发生室颤,则应启动CPR,并立即电复律。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医学博士、美国梅奥诊所博士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
全国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届青年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重症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房颤工作委员会委员、心衰器械植入委员会委员、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起搏工作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常委
主持国家基金3项,世界健康基金会项目1项
发表论文6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7余篇,主编专著5本
获国家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际大会优秀论文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