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C:偶像产业的毒奶选手,粉丝氪金的王者玩家

2019-10-12   骨朵星番


文 | 薄荷

Nine Percent的告别演唱会,倒计时三天了哦。

这个长跑18个月的限定团,被质疑、被非议、被嘲糊、被单飞,但是华筵终散场,Nine Percent终于可以永久歇业了。

粉丝有叫好的,也有不舍的,Nine Percent和任何一个偶像团体一样,团魂是薛定谔式的团魂。

时间线拉回到今年上半年,腾讯视频和爱奇艺趁着偶像元年的热度,继续推出第二季偶像养成节目,优酷表示不能缺席也加入战队,结果三档节目都辜负众望,蔡徐坤和杨超越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偶然性。偶像元年也是,不但很难复制,续存起来都很费力。

但是今年捧出的男团Unine和R1SE,运营情况和吸金能力不错,具体表现在专辑销量、商业和活动资源上,一度被作为“Nine Percent糊了”的证明。

继火箭少女101之后,Nine Percent在粉圈里又多了几个对比对手,Nine Percent好惨。

然而昨日重现,这次告别演唱会的最高票价再次被黄牛炒到了1万块以上。Nine Percent作为团体,运营的确乏力,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以蔡徐坤为代表的队员们每个单列出来,粉丝的强大消费力一直没有改变。

氪金之火,可以燎原。糊,不存在。

1

Nine Percent之所以被说糊,是因为运营虐,团体资源更虐。

比如“出道即解散”的title、不如野生团的资源,还有迟到了一年的团综。(插播一个问题,迟到的约定还算约定吗?)

总之,Nine Percent被粉丝又爱又恨,9个小孩儿的命运是多舛的,粉丝间的爱恨情仇也是真切的。

发布不久的解散专辑《限定的记忆》,在定价偏低的情况下,销量虽然跟出道专辑的差距不大,但是总销售额基本是后者的一个零头,原因之一大概是,里面收录的是9位队员的solo曲,一首合唱都没有!

粉丝一个有趣的小动作是,《限定的记忆》上线后,《TO THE NINES》的销量突然飞跃式上升了。

毕竟《To the nines》起码把9个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是高光时刻的哥哥们啊。

比起上杂志、拍内刊,数字唱片让艺人受惠的更直接,QQ音乐会跟经纪公司进行分成,粉丝一方面是爱之深氪之切,氪金行为是希望提升偶像的经济收入和商业价值,更是为个人愉悦度买单。

是的,Nine Percent的合体时间不长,高光时刻更短,出道后那段大家最上头的时光过去后,当队员们不再合体,粉丝们之间的硝烟蔓延,表现在团体和个人的代言、杂志、单曲销量上,差异明显拉开。

当团粉逐渐沉淀分化成个人粉,团体的受欢迎程度也远不如刚出道的时候了。

在专辑发布前,有豆瓣网友开帖:如果你是制作人,你该如何让解散专辑的销量超过出道专辑?有网友表示可以提价,但是表示“价高不买”的网友很快占压倒性优势。

价高不买,价低也还是不买。截止发稿前,这张《限定的记忆》卖出436141张,销售额近400万,《To the nines》卖了661686张,收入超1300万。

对比一下C位成员蔡徐坤的新歌《YOUNG》,7月26日上线到现在,销量近800万,销售金额快要超过4000万了。

蔡徐坤可以说是最早游离在Nine Percent之外的成员,他的粉丝号召力也最强,单曲最高销售金额排名第二的陈立农也只有800多万,但是对比团专……惨还是团专惨。

论上杂志接代言,Nine Percent个人资源的优势更是被放大了,尤其是对比目前有的几个偶像团体,9位成员的个人代言加起来超过30个,蔡徐坤个人就收获了18本杂志封面。

活动资源Nine Percent最虐,强不过女团打不过新团,但是在粉丝经济的主导下,Nine Percent的号召力和变现能力,依然是能打的。

2

粉丝究竟为Nine Percent氪了多少金呢?

据不完全统计,Nine Percent中的吸金扛把子蔡徐坤,杂志总销售额超过4000万,其中大部分是限时发售的。

图源:豆瓣

这意味着,“杂志秒空”和“页面崩溃”是常态。

登上这些杂志时,蔡徐坤还同时拥有了“首位95后男艺人单人封”“创刊8年首位单人封”“闭年刊主封c位最年轻”等等头衔。

是荣耀的,更是特别的。

时尚杂志和偶像艺人、粉丝玩的是一场三赢的游戏,也是艺人未来走近时尚集团和中产审美的花路,偶像艺人需要品牌包装和资源置换。

粉丝则更多希望通过做杂志销量,让自己的爱豆被更多更贵气的杂志注意到,更重要的是,杂志的销售额和电子唱片一样,更容易被量化。

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黄明昊等人作为Nine Percent中更带销量的成员,在数字唱片、商业代言、杂志和影视剧综等等领域里各自开花,但是就吸金能力来说,蔡徐坤还是“顶流”,单看杂志销量,其余成员的基本保持在百万级别,加下来也比较难追上蔡徐坤。

有粉丝表示,没有坤坤的NPC,应该改名叫NP。

值得注意的是,肖战的电子刊销售页面被挤爆,蔡徐坤、张艺兴等人成为时尚大刊的电子刊创刊人物,电子刊已经成为了新的时尚风向标。偶像元年的初代团体Nine Percent和火箭少女101恰好诞生在互联网文化的疯狂生长时,电子刊的兴起,不可谓不是迎合某种变革。

在商业代言上,Nine Percent的代言包括美妆护肤、服装香氛、日化食品、电子产品等等,偶像男艺人明显更受美妆护肤类品牌的青睐。

但是在某香水品牌公开将成员的带货能力划分成三六九等后,估计是怕再次引起粉丝众怒,品牌方都相当谨慎低调,比如某日化产品给了9位成员一个title叫“一日店长”,轮流放照片在商品销售页面上;某护肤彩妆品牌的线下门店则需要轮流更换人形立牌。

粉丝的购买力在代言上不容易被量化,因此这些代言大多是短期合作,其中较为知名的品牌多以挚友、大使的身份进行合作。

那么问题来了,Nine Percent解散后,代言会不会过继给Unine?

3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杂志、代言和数字唱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Nine Percent的出现还间接促活了偶像经济衍生业务的繁荣。

早在流量这个概念诞生的时候,打榜、做数据等集体行为就一直存在,X饭团、X豆等App围绕这些业务而生,能给粉丝提供更便捷的操作体验,一个人切换800个小号也变得更容易了!

当然,这些衍生产业曾有一段时间处在主流的背面,尤其是集资事件爆发后。毕竟追星和偶像被视为亚文化,为粉丝的集体行为提供助力的这些产品,本质上是更囹圄于圈层的,它们只需要为粉丝和资本服务。

Nine Percent的诞生又改变了什么?

与其说是Nine Percent的力量,不如说是它背后的偶像元年抛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模式:全民制作人。这个举动将粉丝行为归拢到互联网文化里,进一步编织进了一个逻辑更加缜密的梦境中。

从深度参与感和深度归属感,送爱豆出道再为爱豆的事业拼时间氪金钱,一切的操作都在线上完成,一气呵成不是问题。

如果说初代流量的粉丝活动还有锁场、线下应援等线下活动,那么更垂直的新一代偶像,变现的主战场放在了互联网世界中,电子刊的诞生和繁荣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

这就要老生常谈国内偶像市场了。

国内的偶像经济产业明显不完善,共享经纪约的隐患、成员长期发展路径的不明确,都是一直被反复讨论的病症。市场不完善,但是偶像事业无法按下暂停键,艺人需要营业增收,除了歌手身份能让他们卖唱片,偶像产业没有市场让他们去赚属于偶像的那份钱。

这是属于大环境的一个问题。好比国内也有打歌节目,但就是不温不火,停留在亚文化圈层里,有着全民偶像的基因的韩国却能把打歌节目可以做到国民级别。相比之下,我们的网综有口碑无市场。

于是,“在线花钱”成为了偶像经济的新模式,渠道层出不穷。除了直接买产品做销量,粉丝们还要面对资本各种各样的割韭菜方式,在吗,解锁1千万给你看哥哥靓照!

粉丝需要花钱,偶像需要变现,互联网缘分一道桥。

在这个语境下,偶像艺人难免沦为了“赚快钱的”,要面对被路人的日常群嘲。以群嘲出圈的知名度,怕是哪个艺人都不想要。

花费昂高的成本为偶像打投、买门票、做销量,心甘情愿或者不得已而为之,粉丝何尝不是被这个产业持续消费。成团后不久,视频平台举办的免费见面会门票被炒到3000+还是供不应求,这次的解散演唱会门票卖空后,有黄牛在朋友圈兜售,“NPC GG区7排,1899的票便宜出了啊,4500带走。”

网传黄牛朋友圈:感谢NPC让我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不完善的偶像产业一直缓缓运转着,偶像被推到台前接受检阅,粉丝则作为巨大的齿轮,埋在深处推动这座试运行的机器,平台方、品牌方和衍生产业像是履带,包裹着一切跌撞前行。

哪怕还有数只小虫子的干扰,但是谁也无法阻止机器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