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父子名将,例如,战国末年的王翦和王贲;秦朝时期的蒙武和蒙恬;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薛讷等。在汉朝初年,也有一对著名的父子名将,他们便是周勃和周亚夫。
刘邦曾说过: “安汉者必勃也!”周勃当年帮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周勃去世后,他的儿子周亚夫继承了绛侯的爵位,周亚夫善于用兵,能力甚至超过乃父,他仅用三个月便平定了“七国之乱”,拯救了汉室江山。
周亚夫最著名的军事故事莫过于细柳阅兵,当年汉文帝到周亚夫的军中,军中将领明知皇帝到来,但没有大将军的军令,便不敢给皇帝开寨门。后来周亚夫传令给汉文帝开门,辕门的士兵还不忘提醒汉文帝:军营中任何人都不能骑快马(疾驰)。汉文帝最终感叹:“嗟乎,此真将军矣!”
可见,周亚夫治军之严。周亚夫带兵,有一个诀窍,那就是 处变不惊。《史记》记载:
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
即,在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一天晚上,军营中突然发生异动。周亚夫在大帐里都能听见骚乱声。但周亚夫故意躺在床上不动。不一会,大家看大将军都没有把骚乱当回事,于是各自坚守岗位,那些混进来试图制造混乱的奸细,很快被抓住了。
七国乱军见周亚夫难以对付,于是集中攻打梁王(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大惊失色,连忙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装作什么事都没有。汉文帝怕弟弟有失,也不停地催促周亚夫,周亚夫还是坚守不出。最后,齐国叛军竟然突然停止进攻梁王。原来,周亚夫早已派人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没有粮食,必然会退兵。周亚夫早料到这种结局,当然不用出兵援救梁王。
以上两个例子,可见周亚夫的确是一位“处变不惊”的名将。当然,他这种“处变不惊”,是建立在他军纪严明、把接下来的事情盘算得当的情况下。370年后,周亚夫的这一特点,被另一位名将学到精髓,此人就是三国名将张辽。
张辽,字文远,乃东汉末年曹魏名将,先跟随董卓、吕布等人,后来投奔曹操。在曹操麾下,张辽在白狼山之战中大破乌桓。在合肥之战中率800将士冲击东吴10万大军,差点将孙权杀到马下,威震逍遥津。虽然如此,张辽并不仅仅是一员勇将,他还精通谋略,智慧过人。
公元前208年,当时荆州未定,曹操想让张辽率领一支队伍驻守河南,以备攻打荆州之需。在大军出发之前,曹操亲往张辽营中。当天夜里,军中突然有几个士兵造反,四处放火。全军将士顿时骚动起来。有一些高级别的将领连忙放弃自己的岗位,奔向曹操的大帐。就在此时, 张辽高喊:都不要动!
“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
张辽的意思是:都别动,并不是所有将士都造反。造反的人是想制造混乱,扰乱我军心,然后趁乱取利。然后张辽继续传令。
张辽要求所有没造反的将领都待在原地不动,然后他亲自率领数十名亲兵站在军营中央,几分钟后,就把带头谋反的几个士兵捉住,立即杀掉。
事情过后,曹操对张辽这种“处变不惊”的态度非常赞赏,而张辽却说: “我只是学习汉初绛侯周亚夫的智慧而已。”
处变不惊、以静制动,一直是古代战场上的智慧。只是,这种智慧需要强有力的军纪相配合,若是失去了对军队纪律的控制,三军不听号令,那再好的军事策略也都无用。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将领都学习过周亚夫,例如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吴汉就是其中之一。
吴汉担任大司马的时候,曾经有敌军夜袭军营,军中将士受到惊扰,吴汉掀开大帐,让将士们都能看到他安然睡在床上。将士们看到大司马如此淡定,便回到自己的岗位,导致敌人偷袭失败。当天夜里,吴汉挑选精兵强将,给对方来个反偷袭,结果大破敌军。
军事即常事,军事上的智慧,就是我们日常中常用到的智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FhpuXIBiuFnsJQVXq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