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岁男孩杨某,就读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母亲徐某,46岁,全职妈妈,陪读,杨某12月12日因不服从管教与母亲发生了争吵,随后亲手杀害了抚养自己17年的母亲, 事后逃跑,母亲尸体直到第二天才被发现,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获、据周围邻居讲,杨某的性格还可以,与同学关系普遍保持不错,母亲徐某性格偏内向。 12月13日,江苏盐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将其母亲杀死。当地宣传部门向九派新闻证实,确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高三成绩起起伏伏都是正常的现象,即便是学霸也不能保证次次都发挥稳定。考试成绩退步已经让孩子心里很难过了,还要应付母亲的情绪和眼泪,实在逼得青春期的孩子忍不住爆发。
这两次事件主角都是男生,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生暴躁的时候,破坏力倾向于向外,所以他们攻击母亲。而很多女生包括一些性格内向的男生,他们的破坏力是向内攻击自己的,比起伤害父母,他们更倾向于自残。
想象一下,一个把自身价值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亲,常常因为焦虑而情绪爆发,总是打着“为你好”,“关心你”的借口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
而那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在学校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回来之后不但不能放松,还要负责安慰焦虑的妈妈,疲于应付她们无微不至,却略显多余的关心。孩子会有情绪,妈妈也会有情绪。双方都是对方唯一的情绪出口,你们可以想象那个场景,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孩子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就一定是母亲的原罪,是她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吗?
短短的几句话新闻,大家甚至不想了解到底是什么背景,发生了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所谓的“孩子”已经高三了,应该满16岁,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了。
也没有人认为这个“孩子”被抓时还在要汉堡吃有什么不对。
满篇的对陪读的批判,对母亲的唾弃和对孩子的同情,再升华到对教育的反思。
可是有人知道事实真相吗?母亲仅仅因为陪读就一定是长久以来对孩子禁锢和压制的吗?
学生拭母和拭父就一定需要每个父母反思自己的错处,那么18岁杀人该谁反思?25岁杀人谁反思?35岁呢?
别忘了这个“孩子”已经高三,他已经有独立的能力了。他已经从小学读到了中学,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已经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了。
杀人本身犯法,杀自己的亲生母亲更是无情冷血。如果他值得同情,那么请问,如果他获得减刑提前回到社会上,你们怕不怕?要不要发扬一下爱心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多关爱他一点?
父母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但远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教育背景。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略社会、学校带来的影响。
把问题全都推给受害的母亲,这不公平!
2、
高中陪读可以说是苏北县城高中一大特色,苏北县城的教育资源有限,往往一两个高中集合了全县绝大部分优质师生源,学生去了其他学校基本考本科无望,用学校门口出租车司机的回答就是这种学校一个人进去,三个人出来。
以我的经历为例,我高一到高三一直住在学校宿舍,高一的时候全班四个男生宿舍,每个宿舍满满当当住了8个人,这还是男生,女生那边也有十几人,一般班级70人里差不多六七成是住在宿舍里,但是很快随着学期的推进,陆陆续续有同学会搬到校外住,家人会来陪读,一般妈妈或者奶奶之类,主要负责照顾生活,顺便监督孩子学习。
高二开始,男生已经凑不齐两个宿舍,女生数目也剩下两只手;到了高三全班就剩下三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住宿;二模后,随着最后两个女生搬走,我们班就剩我一个住在学校,我记得当年高考前夕,整个高三二十多个班,1400多号人,住宿学校的不超过30号人,甚至凑不够一个班,大部分人以陪读的形式住在校外。
横向看,无论兴化、大丰、宝应、阜宁、灌南等哪个县城都有此类陪读现象;纵向看,我是10年开始念高中,现在过去十年了,这样的现象依旧存在。
我原来一段时间不理解所谓的陪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陪读家人的学历不过初中,过去以往长期从事的出卖体力或者时间的非技术性工作,他们的陪读不过是照顾衣食,监督不过晚上喊两句早点睡,早上喊两句该起床了,周末下午吃晚饭的时候把孩子从附件某个网吧拽出来。
陪读家长所处是何种状态,周围一个较为陌生的环境,脱离了原先熟悉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每天简单机械重复的生活,洗衣做饭,买菜洗碗,所有生活重心是围绕孩子,人一旦处在这种单调的环境,很容易找点事做,部分家长通过打麻将来排解,而自己孩子又经常犯错。
高中的生活是枯燥,谈恋爱、网络游戏,电子小说,每一个都比学习有意思的多,孩子很容易被这些吸引,一旦被家长发现,两者极易发生矛盾。这种家长无聊找点事做的状态,很容易演变为找孩子点麻烦。
我们班全是陪读的,记得高一好像只有2个人住宿(到后来他们好像也出去陪读了)。陪读是有好处的,更好的饮食条件,更好的住宿条件,这个时候母亲就像我最坚实的后盾,可以处理好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可以让你全身心投入学习。如果不陪读,学生出现问题,是不是又会说父母缺少陪伴呢?
近些年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亲子之间发矛盾也在网络上展开,虽然比例为没有统计过,但是绝对数量来说,确实不低。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处理关系,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可能思想保守的家长。我经常会换位想一想,如果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还老爱玩游戏什么的,我会怎么去教育他?跟他谈心?真的能够说服嘛?采取强硬措施?怕不是又是更大的矛盾。有的时候,有的家长想过了但没有更好的办法,有的家长可能差一点,选择了最传统的办法或者最省事的,还有的再差一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身在其中的人不知道问题所在,反而会将矛盾激化到深处
尤其是这个时代,很多新的知识,父母并不比我们知道很多,按我的经历,高中你就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的事情,要是还经常上网,可能远比父母知道的要多。而一些新的价值观,就更难办了,学生能够很快地接收,父母可能真的会慢很多。
回到我自身和父母交流的经验,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矛盾,但幸运的是我母亲还算一个开明的人,什么事情只要我说清楚,都还是能过接受我的说法,而实在不懂的烦恼,我也不会让她担心。和父母的交流,对于自己成长的自由度和父母期望之间的权衡与拉锯,这些都是最重要的问题。
真的,如果和父母矛盾很大,还是想办法好好交流吧,不交流永远不可能把事情变好。如果不能直面父母,也可以考虑找找亲近的长辈帮忙说话,或者同辈的兄长,总之,世界这么大,总会有理解你的人,再不济,也可以和同学倾诉,甚至找陌生人聊聊,自己一个人,思想很容易划入深渊的。
3、
为什么要陪读呢?为了保证考个好大学?
考上好大学又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找得到好工作又不一定找得到好媳妇,找得到好媳妇也不一定会生儿子,生了儿子又不一定是自己的……,而且人生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不一定”。
那些陪读的家长们,这许多的“不一定”是不是您都打算一直陪下去?
可能有人会说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那找工作不重要?结婚不重要?生子不重要?
我反对的不仅仅是“陪读”这个现象,我反对的是所有父母插手干涉甚至设计子女人生的行为。
父母生养孩子,并不代表父母拥有孩子,孩子也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人格尊严、独立自由都需要得到肯定和尊重。
父母不能因为保障了孩子的生活以及安全就觉得可以支配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进行各种选择;父母更不能因为自己成就感不足或缺失而要求孩子替他们补足,让他们扬眉吐气。
父母的所有干涉可能都借着爱的名义,是“为你好”,相信父母的爱是真的,但孩子并不需要这种会让他们窒息的方式错误的爱,他们更希望父母放手,希望父母信任和尊重。
因为信任和尊重同爱一样重要,有时更甚。
希望不要再有“子弑母”这种冲击传统伦理的悲剧发生。
学学老外,十几岁可以自己出去找兼职打工赚生活费了,经济独立就不用受制于人;有些父母也真是,有钱有闲做什么不好,非搭上时间精力还搭上生命。
老话早就说了:儿孙自有儿孙福,管那么多干啥,他要是送快递,做流水线也是他的命,上学给个基本生活费,结婚生子能给就给点啥也别干涉,做家长的留好养老钱,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哎。
中国父母做的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管太多,小的时候管,长大了管,谈恋爱管,不谈恋爱也管,不光掏空家底管买房子结婚生子,还要倒贴管带孙子外孙,哎,自己留着钱到处旅游买东买西不好么?孩子满十八就可以放手啦,大学学费就可以贷款了……
中国孩子也有点奇怪,一边理直气壮手心朝上,一边嫌父母管太多……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个大多数人都看过故事吧,但凡你们读书有像其中一个半点认真,父母能整天叨叨?自己学习认真主动刷题的孩子,只看见父母喊多休息别看书了,书又不会跑。
看了好多回答,都是认为父母把理想堆积在孩子身上,才要逼孩子认真读书,就不想想现在这社会你不读书能干嘛?孩子不明白,你们一个个高校毕业的,都没看过各单位招聘要求?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BpBcnYBX2TYn2u-dt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