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趣郑州第383篇原创文章
全文字数: 2454
阅读时间: 6分钟
每天10:10,多爱郑州一点点
一碗过水凉面,浇上蒜汁、油泼辣子,在这潮湿闷热的三伏天里,呼呼噜噜吃完,再来半碗面汤,饱而不撑又不腻。
清爽之间,你吸光的是生活的压力,获得的是一整天的痛快。
丨这大黄碗你熟悉不
没错,今天有趣君要讲的这种面,便是这郑州人夏日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面食——蒜面条。
之前和大家一同探讨过烩面、热干面、杂面条等面,这些面或是发源本地,或是从外省流入,但都有个共同点,大街小巷的饭店里,不难吃到。
丨新晋“网红”杂面条
说起蒜面条,开店专门做这个的是少之又少,多是在面馆里,摆上一份蒜汁作为其他浇头的搭配,毕竟这是一种家常的不能再家常的食物。
就如武学中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一样,蒜面条以其大道至简的做法,逐渐成为郑州人夏天离不开的味道,单论这点,或许郑州烩面也要稍逊一筹。
在讲蒜面条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蒜与面的关系。
丨计蒜姬可以数一下
郑州人对于蒜这个东西有特殊的感情,吃面不来瓣蒜,这面吃着都不香,有句俗话说得好,“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大大小小的面馆里,通常面还没上,桌子上先摆满了蒜,大家一边剥蒜,一边聊天。
丨面馆必备的蒜筐
郑州男人有这样的一种小浪漫,面来了,帮女生把面拌好;女人也有自己的小温柔,自己剥蒜同时,也默默帮男生把蒜剥好。
辨别女生和你关系近不近的方法:她敢不敢和你一起吃蒜。当然,如果她敢吃,你俩也没戏,因为她拿你当哥们儿了!
丨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吃大蒜
要说蒜与面的结合,凭借《白鹿原》风靡一时的陕西油泼面算是一种。
丨嫽扎咧
蒜末、葱花等料放在面上,一勺热油泼下去,呲呲啦啦,蒜香、葱香在热油激发下,瞬间爆发出来,有趣君也好这口。
但论蒜与面最完美的融合,还得是咱们郑州的蒜汁面条。
既然家常,有趣君索性也不去探店了,在家里模仿着外婆做蒜面条的流程,自己动起手来。
丨蒜香浓郁
这个东西,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底部为蒜臼,上面是蒜锤。用时间久的话,每次拿起,那种浓郁的蒜香都会扑面而来。不少80后、90后小时候都应该没少捣蒜吧。
有趣君小时候因为捣蒜不用心,经常挨批。蒜捣不好,冲出来的蒜汁里面就有小块的蒜,不均匀。
丨这次捣的还算可以
如果你家里有十香菜(也写为石香菜、什香菜),摘几片叶子放进去一块捣,绿色的蒜汁透着一种清香,极其开胃。
有趣君这次没有买到十香菜,做不了绿色的蒜汁,兑了一点酱油和醋,酱红色看起来也很有食欲。
丨荞麦挂面
最初是想做手擀面的,怎奈已有一个多月没下过厨了,家里什么时候没面了都不清楚,因此在橱柜中拿了一包仅存的荞麦挂面煮了煮,这颜色不禁让人想起来了红薯面。
听奶奶说,老爸小时候有次闹饭,怎么哄都不行,隔壁听到后直接给抱走,后来竟也不哭了,为啥呢?吃了人家的红薯面蒜面条!
红薯面散而酥,擀前要先“煮面”,锅里加水烧开,把红薯面放进去,加点儿碱煮,锅里放水的多少,放碱的多少,煮的时间长短,是非常讲究的。
丨有趣君之前擀的面,一直入不了外婆法眼
经过这样处理,面略微筋道了些,但还没法和白面的筋道比,因此,红薯面不能用大擀杖擀,只能用小擀杖“踅”。
不能“踅”的太薄,也不能切得很细,大都是钢镚儿厚薄、一指多宽的。
外婆以前做红薯手擀面时,待擀完后,已是汗流浃背,也算是力气活了。
丨荆芥,有多少人爱,就有多少人恨
说起蒜面条的配菜,荆芥和黄瓜丝是有趣君常用的两种。尤其是荆芥,味道稍怪,吃不惯的人避而远之,爱吃的人夏天不吃就过不去。
连在外地工作多年的河南老乡,也不时会要老家人特地带一点新鲜的荆芥来解馋。
开封有句奉承话说“吃过大盘荆芥”,意思是称赞对方见多识广,干过大事,决不可怠慢和小看。
丨蒜汁、芝麻酱、油泼辣子、花生碎
童年时候的蒜面条,只有蒜汁和油泼辣子来调味,单这两样,已足够馋人。生活条件慢慢好了后,调味用料也丰富起来,芝麻酱、花生酱、花生碎等也逐渐加入其中,口感更加丰富。
炎炎夏日,端着一大碗或是一大盆的蒜面条,“谷堆”在大门口凉快的地方,脸上洋溢的全是满足的幸福。
丨大碗吃面
细嚼快嗦是吃蒜面条的最佳方式,郑州人对“嗦”这个口腔动作领悟颇深,嗦面是嗦粉、嗦小龙虾之外,又一种日常训练。
吃着面就着蒜,给个皇帝都不干,吃饱了,喝好了,这个皇帝当美了!
吃蒜面条也是讲究餐具的,如果你像吃意大利面一样用盘子装,那这份面还没开吃,就失去了一半的灵魂。
丨盘子装的蒜面条有着不小的违和感
为啥爱用大碗、甚至盆吃,细究下去,这可能与我们中原的文化历史有关。
郑州所处的河南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群雄逐鹿中原,战战和和、纷纷扰扰,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在这片土地上演。
丨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人民背井离乡,逃往外省,途中约有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
活着,是第一要务,想要活着就必须务实。即便是在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的今天,这一处世哲学也流淌在每个河南人的血液里。
丨实在的面馆老板
位于电厂路乐丁广场附近的一家面馆,墙上贴着“加量不加价,只需提前说”,免费续面,在郑州并不稀奇。
它没有重庆小面的遍布全国、没有镇江锅盖面的特色、没有广东云吞面的鲜美精致、更没有新疆拉条子的民族风情……但它却有着河南人对生活的态度。
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全在这面里了。
入夏,蒜香扑鼻的蒜臼有了新的接班人;妈妈接过了外婆那根盘出了岁月痕迹的擀面杖;蒜面条一次次地被端上郑州人的餐桌……
就如《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说的: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丨择点菜,中午全家来吃面
面条让人迷醉,大蒜也颇有滋味,蒜汁捞面,你会感到一丝安慰。趁着夏天,全家上阵,这么大一碗,不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