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专业一论述题答题技巧,怎么考130分

2019-09-18     才思考研夏老师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中国戏曲学院专业一去年改革后,现在只有两道论述题啦,名词解释和简答已经取消啦,今天才思考研小编就简单地说说专业一论述题应该怎么写,才能考上130分~




论述题应该怎么写?

论述题要求考生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给予相应的论述,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论述有力、文采丰满。才思小编一直以为:论述题的答案在整体上看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当于一个小型论文;从局部看又要充满亮点,文中须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要讲究篇章布局、逻辑顺序等结构形式。因此,我的建议是写出带有学术味的杂文风格为妙,既有论的气势,也有说的潇洒。

在字数要求上,一般一道30分的论述题可以写到1000至1200字,占时35分钟;而一道20分的简答题可以写到800至1000字,占时25分钟。当然,具体写作字数和时间分配,应当视当时的试卷构成而定。



下面就以艺术全球化为例题做解答!

参考思路1

早在清末,思想家王韬就曾经在《循环日报》上提到过这种“地球合一”的观点,后有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资源互通有无,经济贸易往来,政治友好合作,文化艺术交流都是全球化的表征。在异国文明的冲击下,特别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侵袭,本土文化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课题。

首先,我们必须尊重文化的本土性,即民族性。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既拥有桑巴文化的热情、日本文化的谦逊,也拥有美国文化的自由、英国文化的绅士。特别是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既有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又有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都不可能被西方文明一而概括。孔子言“和而不同”,所以,“越是西方的越是世界的”,实则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表征。在这种文化霸权的语境下,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播,因为文化才是承载民族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才是反抗西方文化单一化的最强有力武器。

其次,强调民族文化不能走极端,绝不可否认全球化这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闭关自守、不去主动了解别国的发展状况,注定只能驻足不前,甚而落后挨打。我们应当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去,多欣赏欣赏西方艺术的精品,多考察考察西方文化的传播路径,多吸收吸收西方工业的运作机制。冯友兰先生认为,今天中国民族主义正是全球化的激发下产生的,中国的二胡艺术就是在当时的中国艺术面对西方艺术式微之时,由有才之士以西为师,发展起来的。所以,全球化并不是民族化的对手,很有可能是帮手。

最后,在处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时,务必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文化差异将是冷战后世界重大分裂和冲突的主要原因,这很有道理。从后冷战时期起,文化对峙转变为文化渗透。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我们在崇拜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容易潜移默化地堕入“东方主义”的镜像预设之中,在那些被编辑过的似我非我的文化镜像里寻找着早已被他人安排好的身份认同。这一点需要警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球化下本土文化命运的问题是一个伴随人类发展的恒远而重大的问题。尽管悬而未决,但我们要保持辩证理性的姿态:全球化并非洪水猛兽,五千年的文明不会朝夕毁灭;本土化也并非故步自封,要坚守立场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对待西方文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而不同。

参考思路2

短议文化全球化的行动思维

关于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出于各种目的已被争论得火热了。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也在他的《社会学》中明确把对全球化的争论分为三种:怀疑论者、超级全球化论者和转型论者,并且对最后一种观点持赞赏态度。那么,我们自己如何站在中国的立场,看待、应对和参与到这个其实已经西方化了的全球化进程中呢?具体措施这里无法多谈,在行动思维上倒是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1)提防一种倾向

首先,全球化可以,但不能以西方化为终极归宿。当前所谓的全球化浪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大量的“西方中心论”的腔调,笔者以为:可怕的不是西方中心论,而是“西方中心论”化。西方人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可以理解。我们中国人可以吗?我个人明确提出:不可以。这是一个民族身份问题,是一个民族自尊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情绪问题。有人说我唱高调,不切实际。试问,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法国人学习二胡吗?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美国人学习中文吗?如果说这两个命题不具有现实意义,那么我们现在能接受中国最早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的原本今天还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吗?我们现在能接受《女史箴图》珍贵的唐朝摹本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了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其中之一么?我们现在能接受这些早年被八国联军抢去的象征中华历史悠久的文物回到国内来展览给华人观看,而等我们欣赏、膜拜、感叹完毕后,又再次眼巴巴地看着祖宗的遗物又被别人带回西方吗?

(2)自己发现自己

我们可以看看赛义德在其文化学经典巨著《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到“东方化”概念时所说的一句话——“东方被‘东方化’了”,这里说的是东方被西方以西方所建构的东方学东方化了。我认为,在这里不能否认在这种异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所起的强势因素,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该过程中民族自我认同的坚定程度问题。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分析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时所阐述的观点,中国电影要在外国获奖,就必须按照外国评委原先对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拍摄。于是出现了按照西方人认为的中国人喜欢满足偷窥心理而拍摄的电影《菊豆》,该片获得1990年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电影节的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1990年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巴拉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1990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1991年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种迎合西方前见的“自我阉割”式的“走出去”策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相关例子,不胜枚举。无怪乎王岳川教授提出了“发现东方”应当是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的观点。

要之,从集体上拒绝思维的西方中心化倾向,并做到自我独立,这在文化全球化镀上了极其浓厚的后殖民色彩的今天,无疑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参考思路3

论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从人类迁徙历史开始,艺术“全球化”与“本土化”便已产生天然的联系。全球化语境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与碰撞势必为艺术世界带来跨越文化的镜像体验,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或文明都不可能单独发展和独立存在,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谁能否认在一定意义上“本土的”即是“全球的”,而“全球的”又带有“本土的”独特气质。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跨越文化的共同世界,一个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

(1)超越的眼光看交流

约翰·杜威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指出:艺术是最有可能通向另一种文化的窗口,因为艺术是一种通用语言。“当我们走进黑人或波利尼西亚人的艺术精神当中的时候,文化障碍会消除,狭隘的偏见也会烟消云散。这种不知不觉的融会比通过论证所产生的改变更有效,因它直接进入了另一种文化态度。”这种艺术之感染力纯然超乎了地域、时代之限制,无关本土,也无关全球。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种超越的眼光来看待?“全球化”不应是“西方化”,亦不是“东方化”,而是超越单一文化的“综合体”,民族文化的联姻让艺术形态具有多样的符号又具有共通的意义。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便是和而不同。

(2)和而不同说共存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这种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笔者以为它也应该是“全球化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和”是全球化艺术的共同载体和理念,“不同”是多样性的“本土化”艺术。

套用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笔者理想中的跨文化世界当属一个“文化地球村”。在这个文化地球村之中,笔者畅想着这样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民族文化艺术以其各自独立的属性呈共通相融的模式编排于一种载体里,体现出全球化属性。好比看迈克尔·杰克逊的MTV《Black or White》:画面时空在美国城市、非洲、印第安部落、东南亚、俄罗斯快速变换,观众不仅欣赏到了各不相同的旖旎风景,也体验了不同民俗民风、建筑风格和舞蹈样式。短短几分钟,“全球化”艺术标本MTV便带领观众来了一次万花筒般眼花缭乱的“环球旅行”。“本土化”的陌生体验,“全球化”的融合糅杂,读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视觉震惊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叠加着对这种多元融合体的无意识认知。

(3)杂交法则立优势

在艺术传播中,有一种特殊现象为人所探索,即“飞散混血人”。这本是用于描述自公元6世纪以来,四处流散的犹太人生存状态。这种“飞散”对艺术产生了一种新的影响,一方面他们保留了本民族艺术特色;另一方面“飞散”状态让他们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多地与各种其他“本土艺术”结合,又经历了全球远程通讯、新媒体技术的加工润色,使之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符号。

回到中国来看,比利时著名导演路易·丹维尔在2005年第二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样称赞中国电影:“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中国电影所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中国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民族特色融入世界性载体,传递出中国的声音。

具体言之,要追求“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首先需要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无论是《英雄》还是《梅兰芳》都具有强烈的中国印迹,民族艺术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背景上,也体现在生存状态上,更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都应该坚持“文化自觉”,加强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其次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全球化”艺术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艺术多样性得以发展。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多元文化的共荣共生是构成“全球化”文化艺术的重要基石。“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要求存在差异的同时也需要追求认同。中国文化需要努力寻找中国特色中所包含的人类永恒主题的东西,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引起共鸣的元素。采用“全球口味”下的中国气派异域元素文本战略,寻找“和”之接口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世界性”契合点。

“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让不同的“文化版图”联结在一起,使“本土化”艺术收获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传播路径。世界性载体,民族性内容,这是一个文化的缓冲地带,既体现本土特性,又突出全球普遍价值。费孝通先生在谈到跨文化传播时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观点,这不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么?

以上分享了三种关于艺术全球化的解题思路,想学习更多的解题方法,可以参加才思考研中国戏曲学院专业一小班课~~~

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顺利!在这里,我们可以让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让你一次圆梦,可以让你的人生没有遗憾,才思欢迎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9ZCS20BJleJMoPM7T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