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牛棚清理粪便走红,日本的教育,狠起来父母自己都害怕

2019-12-17   优米MaMa

前两天看到一个日本网友上传的视频,视频中网友6岁的女儿动作娴熟在自家牛棚除粪,看着遍布牛全身的粪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臭味,但这个6岁的小女孩却没有丝毫嫌弃,依然认真打扫着牛棚。小姑娘穿着奶牛颜色的连体衣,脚上穿着小雨靴,拿着一个与她身形极不相符的耙子,一点点清理着牛棚,看着小姑娘驾轻就熟的动作,可以推测这绝不是她第一次干这样的活。想想我们周围6岁的小姑娘,很多孩子连穿衣服还都要家长帮忙,不得不感叹,日本的爹妈狠起来真的太可怕了。

日本人向来以做事严谨而闻名,从孩子一出生,日本父母就开始给孩子灌输:不给别人添麻烦、追求极致、遵守规矩的思想。谦卑、有礼貌、集体主义感强的日本孩子也让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个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最近在刷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发现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国家,这些贯穿日本孩子一生的好品质,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打好基础了。

日本学龄前教育的三种模式

再说日本“无情”的学龄前教育之前,先来看下日本学龄前教育的三种模式。在日本,学龄前儿童上课,有3个地方可以选择,分别是:保育园、幼稚园、认定儿童园

保育园:看名字就知道,保育园是负责看孩子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主要集中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工作繁忙的家长可以将孩子放在保育园,会有专门的保育师负责照看孩子,有点类似我们国内的“托班”。

幼稚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这和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大同小异,负责教孩子一些学龄前的必备知识,这里的孩子一般都要到3岁以上

认定儿童园:这是日本在2006年才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幼儿园教育体制,兼具了保育园和幼稚园的双重作用。它是日本政府为了补救保育园幼儿园整体资源不足,从而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形式。认定儿童园的孩子从0~6岁不等,所以老师既要“看孩子”又要“教孩子”。

日本的学龄前教育,可以说种类丰富,不同机构满足了很多不同需求的父母。就比如,这两年在日本东京就出现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ABC保育园”,就是为了方便那些上夜班的年轻父母。这也能看出来,日本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视。当然除了他们丰富的学龄前教育资源,日本人那些“无情”的教育手段,也是经常被人津津乐道。

以“无情”著称的日本教育到底有多无情?

如果你以为让6岁的小姑娘清理牛棚粪便就已经很“无情”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日本,让6岁的小孩打扫卫生,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真正的“无情”下面才刚刚开始。

1,在日本幼儿园,大冬天会让孩子赤膊穿短裤

《他乡的童年》一开始就来到了日本大阪莲花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在过去的六十年里,因让孩子四季赤裸上身,锻炼身体而出名。这项幼儿园传统,在2019年4月份,迫于舆论压力才终止。现在他们依旧会要求无论寒暑孩子要赤脚在操场上跑来跑去。

光脚晨练的孩子们

所以如果你在日本看到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冬天光着上身、穿着短袖也不要奇怪,很可能这只是人家学校的一项日常活动。在日本孩子们穿短裤上学是一种常态,哪怕大学纷飞或温度零下,很多学校依然会要求孩子保持这个习惯。

这种“变态”要求放在国内,一定会被家长喷的体无完肤吧?日本的家长难道就不担心孩子感冒吗?其实,不是不担心而是习惯了,甚至很多家长也是这样过来的,在他们的意识里孩子有了健康的体魄,自然就能抵御感冒病毒。而抗寒能力和顽强的意志,正是锻炼孩子健康体魄的中要手段。

2,日本幼儿园,要求孩子拿危险的针

你会让自己4、5岁的孩子拿“针”这种危险的工具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给出否定答案。“针”多危险啊,大人一不留神都容易扎着自己,更何况只有4、5岁的孩子。

幼儿园孩子自己缝的袋子

但是在日本,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能用针线缝制小布袋了。日本非常关注孩子的动手能力,所以在孩子幼儿园时期,就会刻意的去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比如鼓励孩子们做手工、缝纫、编织等,孩子们会用自己缝的手工袋装玩具。

幼儿园要求孩子学会穿针引线,缝制袋子,主要是为了练习孩子的精细动作。有些孩子精细动作不太好,简单穿针可能就要花费1个小时,这个时候老师会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不帮忙也不给孩子压力,最终,每个孩子都将学会自己动手缝制袋子。他们坚信“只要你给孩子时间,他们就一定能做得好,自信的建立需要一些失败来衬托。

有人曾采访过日本幼儿园的一位老校长:

“怎么放心让4、5岁的孩子用针呢?不会扎到吗?”

老校长回答“当然会扎到啊!”

“家长不会有意见吗?”那人又问

“不会啊,学走路就会摔跤,用针线就会被炸,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是的,在我们眼里孩子被扎到可能是件很严重的事,但在日本人眼里“用针线不被炸”才不正常。甚至有时,幼儿园让孩子自己做饭,割伤手在日本家长眼里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些“心大”的日本家长,还真是淡定。

3、自己养、自己杀、自己吃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台风、地震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如何面对死亡就成了日本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中国人而言,死亡是很难开口跟孩子讲明白的一件事,我们更愿意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关于死亡的事实,比如“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只是睡着了”“他变成了星星,在天上看着我们”等等。

6岁女孩牛棚清理粪便走红,日本的教育,狠起来父母自己都害怕

孩子自己杀鸡

但在日本“死亡教育”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包含了生命的起源、成长、死亡,以及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比如,在学校,老师会带领孩子一起认养小鸡,让孩子亲自动手抚养小鸡长大。一段时间后,老师就会带领孩子自己动手杀鸡,做成食物供大家享用。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变态,但这种让孩子直面“生”和“死”的教育方式,确实也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4、大人空手,小孩拎包

在日本,独立、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最基本的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这种观念。《他乡的童年里》不到4岁的若松花果,被妈妈叫起来后,自己洗脸、挂毛巾、收起小板凳……自己叠睡衣、穿衣服,期间没有让妈妈帮过忙。出门后,上学用的大包小包都是自己拿,到学校后自己坐在地上换鞋子。妈妈说“虽然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但也让她学会在一天里努力做到最好。

在日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当我们还在帮孩子大包小包收拾时,日本的小朋友已经可以自己准备好上学的一切。在日本的路上,你很少会看到家长帮小朋友拎东西,孩子大包小包都一定是在自己手里。这一点,哪怕日本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日本公主也要自己拿包

除了“无情”,日本教育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集体意识”的国家,这从孩子们参加的运动会就能体现。日本学校的运动会,很少灰设置个人冠军奖项。比赛都是以团体赛居多,团队赢才算真正的赢。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工作中团队意识很强的原因。

当然,除去那些偏激的部分,日本的教育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一,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我们国内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大部分都比较“独”。这样的孩子单打独斗时能力很强,但由于很少站在团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孩子长大会很难融入集体。

而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在一种集体意识很浓的氛围中成长,他们知道集体的力量。之前有个感动很多人的短片,短片中小男孩正在上体育课,课程内容是跳木马,小男孩边哭边跳,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当他站在木马前无助的哭泣时,感人的一幕发生了:班里同学全部从看台下来,他们和小男孩一起围成了一个圈,并大喊“加油”,随后小男孩有如神助般一次跳了过去。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远。

第二,引导孩子独立

日本的小朋友很小就被家长要求独立,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6岁的小姑娘,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清理牛棚的责任,虽然这在我们看来有些“无情”,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以后的适应能力绝对会比我们的孩子强很多。

日本的孩子1岁时父母就不会喂饭了,父母会给孩子准备合适的餐具,锻炼他们自己吃饭,哪怕孩子吃到身上都是,父母也会让他们自己用餐。从这时起,日本父母的独立教育就会逐渐开始。这种“推孩子一把”的育儿观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教导孩子爱惜食物、珍惜资源

日本的孩子在开始吃饭前都会大声说一句“我要开动了哦”,这是一个仪式感。短短一句话,表达对食物的尊重,也表达了对做食物之人的感谢。

在另一部纪录片《日本学校的午餐》中可以知道,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饭,全程都是自己动手且分工明确。值日生必须穿戴整齐跟着班主任去食堂叔叔那里排队领全班的餐食。回到教室以后,再由他们平均分配食物。其他学生也不是没有事情可干,在大家用餐结束以后,每个孩子都要动手整理和清洁自己的餐具。一顿饭下来,孩子们参与了很多环节,这让他们更加体会到“一餐的来之不易”,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资源的可贵。

最后想说,当然日本的教育也并非十全十美,高度强调集体意识的氛围下,校园暴力了成了日本学校屡禁不止的问题。如何消除校园暴力已经成了日本教育的头号麻烦,但日本教育背后那些闪光的地方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