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每个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但是家长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让期望变成困住孩子的牢笼。
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不断施压。我们要知道,弹簧的反作用力是很强的。
小贺是个教师,有一个十五岁的儿子小天。在其他人的眼中,小天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拥有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中也非常善解人意,一度是小贺的骄傲。
小贺跟小天讲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继续加油,给妈妈长脸"。可几天前的半夜,小贺突然觉得自己喘不过气,她急忙睁开眼就看见小天掐着自己的脖子。
小贺一直叫着他的名字但是小天却毫无反应,她赶紧挣脱孩子的手往外跑。隔天小天却打电话问她昨晚怎么没在家,小贺赶紧将昨晚事情讲给他听,问他怎么了?可小天却表示自己不记得了。
这让小贺心中大叫不好,她赶紧带小天去看专业医生,医生表示:"孩子已经患有较严重的抑郁症"。
小贺这才意识到问题大了,可是她却不明白,好端端的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呢?在小天与医生的沟通治疗中才得知,原来是家人给的压力太大,这让小贺后悔莫及。
1、家长学会适当的放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说过:"孩子在父母高压下,虽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智力水平,却因为心理不阳光,容易出现抑郁症自杀这类问题。"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要学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达到一种适当解压的状态。
2、允许孩子犯错
很多家长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完美的样子,但是人无完人。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父母不能一味的斥责。很多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一味要孩子不犯错,这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孩子在完成事情时,都有强烈的害怕犯错的心理。
3、别总告诉孩子"我是为你好"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会让孩子有强烈的负罪感,一旦他们做的事情不能让家长满意,他们会担心家长做出其他强迫性行为。所以他们每走一步都会去看父母的颜色,深怕一点错误就会被指责"不孝、不听话、不懂事"。
学习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家长不应该用它来束缚住孩子的脚步。一味的要求孩子高压学习而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这其实是适得其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权利去规划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而父母要做的是适当纠错,而不是要求他们严格的走自己为他们规划的道路。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