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相似题目孩子总不会做?教育专家:先让孩子了解“是什么”

2019-07-17     小歆妈妈

文|小歆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智商高、学习也很努力,但是考试出来的成绩总是不能拔尖,总会错那么一点点。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觉得可能是孩子主观有问题,考试不认真、不细心所致,但真的是这样吗?

闺蜜巧巧忍不住对着女儿欣欣大吼:“这道题不是昨天才做过吗?怎么今天又错了?”听到这,欣欣张着一双无辜的大眼说:“哎呀,我知道呀,但就是不会嘛。”

巧巧看到女儿这样无害的表情,实在是无语了。但她就是不明白,欣欣这孩子的智商是没有问题的啊,但怎么碰到相似的题目就是不会做呢?头脑不清楚吗?

其实,巧巧女儿的问题,是现今多数家长常会遇见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多数家长在遇到这个问题时,认为是孩子太过粗心,才会导致这个问题。

但真的是孩子太过粗心这个原因,才会致使这结果发生吗?


01.为何孩子碰到相似题目总是不会做?都怪粗心吗?

倘若总是把孩子应该要会的题目,却总做错这件事情,只简单归咎在于太过粗心,这只会掩盖实际原因,孩子就会轻易原谅自己,没办法从中找出主要因素,导致没法采取对应的改进措施。

确实,粗心是谁都会犯的错误,但是粗心有很多深层原因,家长不可不知道,要透过粗心看到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知识掌控度不够

多数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是把做的题目算错,甚至还会看到明明快满分的考卷上,其中丢失的分数并不是不会,而是知识掌握的不熟练。

错误总是在掌控度最不够的时候出现,那些看似粗心所犯下的错误,其实是因为在应用知识方面时不熟练,以至于错误百出。

心态不端正

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只要会做就行了,即便平时算错,到了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下,就能算对了。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学习的目的除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得在过程中培养好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性,也是成功的一大助力。倘若在学习过程中,心态不端正的话,长久之下,就会养成浮躁的性格。

基础知识不熟练

许多孩子在看到题目时会觉得面熟,能够确定自己曾做过,但就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做,越是回想越是没有规律的思路,但看到答案后又会如梦初醒般,暗叫“原来是这样啊!

但在接着做时,发现自己仍旧没有办法独立把题目完整做出来,这都是因为最基础的知识没有掌握。

概念模糊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把相似的题目做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这个问题、概念处于一种模糊,甚至是无知的状态。

比如说“0”这个数字,在小朋友眼里“0”代表什么都没有,所以加减乘除任何东西都是“0”;再比如求一个半圆的周长,孩子只算了弧的长度,忽略了弦的长度,这不是他的粗心,是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周长”的概念,他不知道完整的周长是一个封闭的曲线。

虽然说只需要套公式,可是他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记住公式所要表达的意思?


02.相似的题目不会时,家长可以这么引导

先让孩子了解“是什么”

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遵循一种顺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办),这是一件事情的一个最完整的逻辑经过。

孩子做题目,通常只会从“为什么”开始,因为孩子的眼里通常只会先看到题目,然后想着“怎么办”,可是却忽略了最初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比如孩子需要求半圆周长,他连周长指的是什么他都不知道,又如何去解决呢?

建立系统数据库,分门别类逐个击破

现今最让家长发愁的就是辅导孩子做功课了,说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不会的还是不会、该错的仍旧是错的。

这对孩子来说也是相当苦恼的事情,他们也不是不想改,也认真学习了、记住了,但下一次再次遇见类似的题目,稍微变换个说词,就不认识了,仍旧会出错。

这其实和孩子平时的学习逻辑有很大关系。十几岁的孩子,多数都未建立好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孩子往往会孤立看待每一道题,做了一道题目,就仅仅只是握了一道题,基本上也看不出背后所潜藏的规律与体系。

家长应当去辅助培育孩子的认知,协助孩子建立认知体系

一个相对来说较好操作的方法,就是督促孩子去整理他们自己的错题集。孩子只需要对过往做错的题目进行分类,理清各自考查的知识点,并加以复习,下次碰上类似的题目,也就能一眼看出玄机。

说出关键词汇

有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家长不能直接说出答案,而应该列举出原题的关键点,让孩子依照家长提示的关键点去思考、列式计算。

当孩子有了解题思路,打开思路就不需要和孩子多说了。这样久了之后再解答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去打开思路了,也就不会感觉到困难。

多阅读

有很多题目并非真的很难,只需要多阅读几遍,理解题目带出的意思,这样再动笔也就没这么困难了。

家长不要总是不知不觉的给孩子心理暗示“题目确实很难”,更不可亲手帮助孩子解决题目。

倘若孩子多次阅读题目后,解绝了问题,就得及时鼓励孩子,这种鼓励形式的阅读法,会让孩子从而获取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收获自信。

多做例题

即使孩子多次阅读题目,没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时候家长也不要直接在原题上辅导,可以用另外类似的例题来辅导,和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例题,后再让孩子去解答原题。

倘若孩子回到原题依旧没能找到解题思路,家长也不要急躁,应该再一次耐心的和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例题,直到孩子彻底明白。

虽说这样相比来说较为麻烦,但这样练习能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也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


当孩子碰到相似题目,不能正确做出答案时,家长应当要重视起来。如果“多次”教导孩子,却不见孩子有什么进步时,家长就应该检视自己的教导方法,是否是自己在教导孩子时,情绪太过激烈?习惯告诉孩子答案而不教孩子解题方法?


03.在日常生活可以这么做,养成学习好习惯

让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

家长这时候要真正做好聆听观众的角色,了解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可以是看电视、运动、写作业、做家务、洗澡等。

初次形成惯例表是需要几天时间去实践,一旦发现问题,家长是可以用“好奇”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引导孩子确定最终的惯例表。

安排固定时间全心投注学习与工作

家庭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看书、写作业。孩子会习惯模仿大人的行为,也是他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家长应当重视自己以身作则的作用。

允许有不同学习方法

有些孩子手里拿着橡皮擦就会有灵感;有些孩子习惯边听音乐边写作业,不管是哪种学习模式,都是孩子的一套方法,家长千万别“刻意”纠正,那只会让孩子乱了方向,反而更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也会更容易学不好。

家长不要用一句简单的粗心来评价孩子。这背后有不同的原因家长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

今日互动话题:孩子太粗心,你会怎么去纠正?你会怎么引导孩子?欢迎底下留言讨论!

---------------------

我是一名三岁宝宝的妈妈,育儿是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宝宝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细致的关怀。大家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共同探讨,一起解决。

我是小歆妈妈,每天在带娃养娃中与宝宝一起成长。

每天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各位宝爸宝妈与我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y_Mlm0BMH2_cNUgKa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