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科大博士论文致谢刷屏!
作者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让作者难以忘却: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结尾,他写道: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01
致谢引起震动 抖出大家的经历和情绪
02
致敬奋斗和坚韧 媒体有关致谢的金句时评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黄国平面对命运捉弄无能为力、却又从未放弃过抗争的人生经历。其实,让人热泪盈眶的,从来都不只是苦难,还有苦难背后的坚守与奋斗。这是昨天努力的成果,也是对明天最好的馈赠。
——央视新闻
简单的信念,完成起来,却从来都不简单。黄国平的经历,也是很多从小山村一路奋斗走进大都市的人们的缩影,今天,他在写给网友的一封信中说,自己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能走到今天,对此深表感谢。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有好心人资助了生活费,他说自己抓住了“命运给他的一丝怜惜”。
黄国平还说,“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让别人生活更美好,原来,当个人理想与国家搭建好的奋斗平台实现了完美结合,与当今时代共同奋斗的主题达成了完美契合,我们的奋斗与信念才拥有了最好的样子。
——央视新闻
黄国平拿了一手“烂牌”,但凭着心头一个“勇”,脑中一个“智”,为自己硬辟出一条路!
比起泛滥社交网络的“二十岁年薪百万”的“假鸡汤”,他的故事,才是无名之辈的真实人生,是青年一代的奋斗榜样,是货真价实的网络正能量。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你可以像“三和大神”一样麻醉自己,也可以在“小确丧”中消磨人生,但你向往的星辰大海,必须翻过一座座坡,迈过一道道坎,才有机会到达。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
——央视网
奋斗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奋斗的过程又是极为艰辛的。如有哲人所言,“历史总是抛弃那些前进路上的懒惰者、懈怠者、无为者,而将那些奋进者、搏击者、有为者镌刻在丰碑上。”《致谢》的走红,不正说明这个理吗?
当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仅需要个人的进取,也需要国家以制度搭建让人们奋斗的良好平台、有利环境。比如,要更好发挥政策托底的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但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政策托底不能代替个人奋斗。
——澎湃新闻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的种子,历经各种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红星新闻
生命因苦难而丰腴,人生因自强而出彩。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黄国平踏着荆棘,最终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愿望与目标。而对其一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致谢》更是作者向苦难“磨刀石”致谢,这或许正是它带给人们的感动之处。
——东方网快评
03
作者给网友回信 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作者黄国平19日通过深圳商报/读创独家发文,向网友留言和朋友关心表示歉意和谢意。他在给网友的回信中称:“作为众多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我才能走到今天。”
黄国平表示:“目前科研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网上的留言与讨论,朋友的问候与关心,很多无法回复。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歉意和谢意!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他还附上了完整版本的论文致谢(隐私相关的敏感信息已被隐藏)。
让苦难成为历史 让成就成为未来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但值得赞颂与讴歌的是战胜苦难的勇气,而非苦难本身。知识让他看到了世界,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现在的你还有很多冲和拼的时光,还有很多改变的机会,你也能从他身上获得很多力量。
让黄博士的苦难成为历史,让他的成就成为更多学子的未来。
祝愿每一人都能
追着光,靠近光
成为光,散发光
更多精彩文章
捡漏必看:500分左右就能上的985大学汇总。
近视不能报的专业,竟然这么多!成绩再好也不行,一定要提前知晓。
二本最“不建议”报这些专业,很热门但是难就业!
图片:摄图网;文章转载自金考卷。素材源自“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央视新闻”“红星新闻”“中国青年报”及“网友评论”等。欢迎收藏及转发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学习交流
可以加小简老师微信:jiushixiaojian
(复制搜索就可以啦)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简单高中生,加 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