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汕尾海丰县有一片通体红色的建筑,被人称为红宫红场。这里每日游客络绎不绝,是当地非常火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宫红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人民南路13号,红宫始建于明代1379年,明代时期是学宫,也就是孔庙。现在保留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庑等建筑。红宫红场当时并非通体红色,后来为什么变成红色了呢?
主要跟一个人有关:澎湃。
澎湃家里原来很有钱,是个地主家庭,1921年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后,便在国内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更是在海丰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
1927年,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澎湃的领导下,经过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夺取了政权。并在红宫红场召开了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在开会的当天,人们将学宫外墙全部刷成了红色,场内还用红布盖住。后来,人们便将学宫叫为红宫。
红场在红宫的东侧,原叫“东仓埔”,澎湃在这里修建了红场大门和主席台,现在“红场”的两个字也是由澎湃所写。
走进红宫红场,便让人涌起一股斗志昂扬的情续,心里更是涌上一股热血沸腾、肃然起敬的感觉。
别小看红宫红场,1928年,这里曾经是红二师、红四师和海丰工农革命军的会师之地,也是南昌起义部队和广州起义部队会师之地。
毫不夸张地说,若没有红宫红场,便没有后来的南昌起义。
一般人到海丰旅游,跟当地人打交道,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自豪感,因为,他们都是英雄的儿女。
红场有很多塑像,最醒目的位置立着澎湃的塑像,还有一九八六年四月四日徐向前的题字:澎湃烈士像。
澎湃于1929年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3岁。
毛主席称澎湃为“农民运动大王”。
红场的塑像还有海陆丰战斗过的革命先辈、土地革命时期,东江特委率领红二师、红四师及海陆丰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的场面。
但最让人目光移不开的是海陆英魂的不巧丰碑,密密麻麻刻着很多人的名字,他们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大约有4000多个名字。
英雄不朽,烈士不朽。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
每一位走进红宫红场的游客,都会静静地聆听澎湃的事迹,这里没有喧哗的场面,有的只是对烈士与英雄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