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3万买一篇论文,就能轻松获得晋升,你干不干?

2019-07-11   翻译教学与研究

本文来源:德先生

转自:丁香园、墨香学术

之前,因为“不知知网”打响大众知名度的翟博士,再一次被网友骂上了热搜。定睛一看,原来拜他的论文造假事件所赐,各大高校纷纷提高了毕业论文的门槛,部分学校对查重率的要求甚至从 30% 降到 8% 以下。恰逢毕业答辩季,自然引来哀鸿遍野。

常言道,头发与论文不可兼得。试问,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人不费吹灰之力“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论文?

……还真有。

一篇文章卖3万,野鸡公司的骚套路

我的朋友小赵最近卡在了升副高的路上,究其原因,还是缺了一篇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一级或二级论文。

但作为小赵的朋友,我必须凭良心说一句,除了每天工作太忙之外,他的科研基础确实不咋地……之前反反复复写了一年才勉强完成一篇论文,结果因为质量不高,辗转投了好几个杂志也没被接受。

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小赵的同事给他推来一个微信名片“** 发论文的 * 编辑”。

对方很快通过了小赵的好友请求,开始热情介绍业务。对方表示,自己的“公司”能帮助小赵快速发表论文,包写包投稿,文章数据可靠,想要发什么样的核心期刊都行。而小赵除了默默掏钱之外,啥都不用做。

据介绍,目前的市场行情是一篇一级期刊论文要价 3 万元人民币,而且前提是必须得自己挂课题。

小赵与对方沟通记录截图

啥叫挂课题?就是在发文章的时候,注明这个研究参报了什么课题基金。在这种买卖论文的情况下,就相当于给造假论文做个背书,提高可信度。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野鸡公司只负责卖论文给你,可不负责帮你申基金啊。所以买论文的人,要么得自带课题基金,要么就是蹭着主任的大腿,让他报课题的时候把你的名字捎上,也能算是有课题可以挂。

但课题不是人人都有的,因此这 3 万块的一级论文,居然还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

想见刊?还要再加钱

显然,我的朋友小赵并没有课题可挂,他只能退而求其次问问二级论文的价位。

据介绍,二级期刊底价 1.5 万元,而且年内还见不了刊——要知道,小赵和这人聊天的时候才 3 月份,这一等就是大半年啊。

小赵与对方沟通记录截图

不过,想加速见刊也很简单,加钱。

对方表示,投稿的杂志收到加急费用之后,就会把原本排队要发但没有交钱的文章撤下来,把加了钱的文章插队顶上去。

不难看出,他们跟一些杂志社有着所谓的“合作”关系。

小赵与对方沟通记录截图

尽管对方一再对小赵保证“论文可靠,可以拿去查重”,但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一个省级实验课题的经费多为 10 万元人民币起。

显然,买一篇论文的价钱是不可能支持真正开展实验的,而且论文写手拿到的报酬早已经过层层抽取费用,远低于售价。

省级实验基金多为 10 万元人民币起

(来源: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 2019 年省自然科学基金新上项目计划和经费的通知

因此,论文写手多半会选用统一的写作模板,仅仅替换研究对象名称和影响因素等关键信息。进行简单的文献分析后,编造出看似合理的实验结果,拼凑相似研究形成结论。而这篇文章研究意义有多大,自然全看作者在讨论环节怎么吹。

著名科普杂志 Scientific American 的记者就曾假扮论文买家暗访,发现个人只要支付 9.3 万元就能成为一篇影响因子 3 分论文的第一作者。买家不需要提供任何实验及数据,如果没有审稿人,就编一个身份。

图源:Scientific American 网站截图

由此可见,这类论文的产出基本全靠编,说白了就是学术造假——而这是买卖双方都心照不宣的事实。

核心期刊待价而沽,假论文不愁销路

这些代写论文公司的生意怎么样呢?

小赵看了看对方的朋友圈,发现即使单篇论文价格不菲,这些客服一天也能接到十几单的业务。此外,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这些野鸡公司也在不断相应上调论文的价位。

某论文买卖公司的涨价通知

更夸张的是,他们会直接将特定的论文或期刊挂在朋友圈中,大肆贩卖,待价而沽,其中不乏一些核心期刊赫然在列。

经 CNKI 出版物检索《中国肿瘤临床》为核心期刊,其个别版面也被一些论文代发公司的作为牟利目标

这样的买卖行为,导致大量代写论文占据期刊版面,一些真实有价值的论文反而难以顺利发表。

为免读者误会,一些期刊不得不发布官方声明自证清白,表示“从未签署国任何论文代写、代发协议”,并要求读者在投稿时提供单位的官方介绍信。

图源:CNKI 《中国妇幼保健》期刊主页截图

2017 年 8 月,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曾被爆出代笔博士论文、试图组织手下学生进行半强制性质的论文买卖活动,并明码标价“一个博士论文 7000 元”。

如果说韩春雨还算是私家小作坊,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生物科技公司”、“**传媒公司”、“**期刊收录网”等,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以科研传媒之名,行论文造假之实。

早在 2009 年,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论文代写代发市场已达到 10 亿元以上的年产值规模。

做1000台手术,不如发1篇论文?

如今,论文发表的真实意义似乎已经脱离“促进学科提升”的正常轨道。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职称考评主要基于医生的临床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产出三个方面。然而,由于科研产出最方便量化,也最容易为医院打响名声,因此在真正进行职称评定时,各个医院的天平便纷纷向科研产出倾斜。

申报副主任医师,需要在担任主治医师期间获得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图源:北京卫生人才网截图)

不少医院将“发表省级以上期刊论文、申请科研基金”作为评定高级职称的必要指标,还有地区将“发表高质量的 SCI 论文、主持国自然基金”作为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职称的主要指标。

主任医师需要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并在省级、市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一定数量论文

收录 2 篇以上影响因子≥6分 SCI 论文可破格申报副主任医师,收录 1 篇影响因子≥10分 SCI 论文可破格申报主任医师

(图源:河南省人民医院网站截图)

因此有不少临床医生哀叹:做 1000 台手术,不如发 1 篇 SCI 论文。

当然了,发一篇真正有质量的 SCI 论文,要花的时间可能一点不比做 1000 台手术少,但评估医生临床投入与学术产出之间的量化方式,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前面提到的小赵,也是被论文卡在了升副高的路上。

这绝不是学术造假的合理借口,但确实成了催生部分学术造假的现实因素。

消灭市场的方法,除了消灭供给,还有消灭部分需求。在加强论文质量审核、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同时,合理平衡医生职称晋升和论文发表的关系,才能让我国学术不端的监管体系的逻辑更加完善。

最终,我的朋友小赵和客服聊了很久,反复犹豫后还是放弃了买论文,转而把他俩聊天的内容发给我,成了这篇文章的素材。

小赵虽然没有买,但小张小李小王们买得却并不少,那位客服也依然在反复给小赵发送“限时特价”、“指定期刊大减价套餐”之类的促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