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民国时期国民党军将领,其中不乏有出色的“小诸葛”白崇禧,有赫赫有名的“战神”薛岳。他们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赢得了后人莫大的赞许。
但也偏偏有些不走寻常路的“能人”,他们的“封神之路”可谓是让人啼笑皆非,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逃跑之神”——孙元良。
孙元良,1902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绍兴人,说来还是文坛领袖鲁迅先生的老乡。只可惜这位“战神”剑走偏锋,与鲁迅先生的刚正不阿截然相反,走了一条另类的“传奇道路”!
1926年,浩浩荡荡的北伐军在一片哗然声中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征程,24岁的孙元良也在其列。
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的孙元良,刚刚毕业便成为了第一师的团长,可谓是深得蒋委员长的信任。
江西之战
孙元良最初被投放的战场是江西。
起初,这支国民党军军备最完善的部队士气昂扬,在多次战役中连连告捷,很快便将孙传芳等部驱逐出境。
在这短暂的胜利之后,这支初次参与作战的军队很快就沉浸在了胜利的蜜罐之中——他们放纵着,欢欣着,好一副胜利者的面庞。
只可惜没过多久,牛行车站外接二连三的枪声便响了起来,装满蜜糖的瓦罐瞬间被击的粉碎。
孙传芳回来了,带着多于原先数倍的兵力重新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
呯呯的枪声伴随着混乱而有力的脚步声撼动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们,也同样震撼着孙元良的内心。
就在这死神即将割裂他咽喉的一瞬间,孙元良急中生智的选择了逃跑。
他跑的是那么的干脆,那么的奔放,完全忘乎了那些在他身前为他挡枪的部下。
可是他又能怎样?人如果不为己了,简直是对不起自己敬爱的祖上——孙元良团长就这样默默的离开了这片他厌恶已久的城市,抛弃了那些为他抵挡子弹的同胞。
他挥去衣袖上的尘埃,奋不顾身的向远方逃去!
以至多日以后的一个下午,气急败坏的蒋委员长召开大会声讨孙元良,并对他批评以“北伐战争最耻辱的一页”,誓要以孙元良之命祭奠这场战役死去的英魂。
只可惜在战况紧急,军官又少的情形下,蒋介石未能如己所愿。只好用间接的方式成就日后孙元良的“传奇人生”。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大概是中国抗战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
五个月前,北平城在日军的炮火中付之一炬,巍峨的古城在侵略者的枪林弹雨中很快陷落。
五个月后,刚刚入冬的南京城在一股大风过后再次陷入死寂般的寒冷,这刺骨的寒冷比往年的任何时候都让人苦楚——就连被厚实军大衣裹挟着的孙元良军长都不禁寒颤连连。
到了12月8日,南京城外围防御阵地全部被攻破,南京城危在旦夕,南京市人民即将坠入炼狱般的境地。
此时,作为第七十二军军长兼任第88师师长的孙元良被派以守护最为坚固的中华门。
十三年过去了,想来那位曾经在战场上胆怯的小伙儿也该成长起来了——可是孙元良却总能给外人一个惊喜。
中华门外的雨花台旁,孙元良的部下在与日军彻夜激战着。整整两天两夜,战士们呼喊着、咆哮着,肉体内鲜艳的热血喷涌着、流逝着。一条条稚嫩而又孔武有力的身躯在敌人的炮火中撕裂着,在密密麻麻的子弹中倾倒着。
12月12日,雨花台陷落,日军声势浩大的部队向着一公里外的中华门挺进。
眼看着自己的部下一个个牺牲,孙元良内心不安着,忐忑着。
在这不安和忐忑之后他开始冷静——他遥想起十三年前那次毅然决然的离去,此刻的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躁动的午后,那个死神在他咽喉旁拔刀的景象历历在目。
他明白,他深刻的明白——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他再一次起身,奋不顾身的向远方逃去。
这一次他没有抖落身上的灰尘,他把这座城中的百姓留了下来。
谁也不知道他这次去了哪里!
12月13日,南京城响起了漫天凄厉的叫喊声,无数的人民在日军的刺刀下结束了生命。
南京哭了!
中国人哭了!
孙元良却跑了!
直至2007年5月25日,105岁的孙元良在台湾家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