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变化 ●向秀辉(四川)

2019-10-05   天府散文

“我的祖国”【26】向秀辉||春运的变化



归期,满满的欢喜、满满的期盼、满满的思念,连空气都雀跃起来,一直的坚强柔软起来,因为家,就在火车的那端。

可漫漫归途,长长的轨道被艰辛与疲惫铺满。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运,你一定无法想象春节回家到底有多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特区集聚了几千万的外来人员,这里成为全国春运的主战场。年关将至,常年在外的离乡人更期盼回家团聚。但那时回家车票真可谓“一票难求”,当时只有人工售票窗口,购票的队伍从这头望不到那头,缓缓地移动在售票大厅,挨饿受冻排了整天的队,好不容易来到售票窗口时,却告知:“今天的票已售完,请明天再来。”不少人是带上被子,在火车站吹着寒风、飘着冷雨的夜里,连续蹲守两天两夜才买到回家的车票。

票贩有双猎鹰的眼睛,在人群中不停地扫荡。

将辛酸打包收藏,把乡愁装进行囊。

偌大的广场,候车室全是乌央乌央的人群。在紧张与等待中,一声粗重沉闷的鸣叫划破长空,呜……呜……呜……火车进站了,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做好冲刺的准备。

那是谁的一只鞋?无暇顾及。强大的人流如浪潮扑过,根本不允许鞋的主人转身去拾,人们背着沉沉的行李,忘我地奔跑在站台。窗口,已成了部分人上下车的通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身手很敏捷,而我,通常是被人流推挤上车的那个。

异常拥挤简易的车厢里,是一段相当漫长的煎熬。冬冷夏热的车厢充斥着各种奇怪的味道。在长达四十多个小时里,不敢吃不敢喝,因为上厕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至少得排上一个多小时的队。两人座或三人座的位置,总得多挤一个人,车厢连接处、过道、座椅底下、乃至厕所里,人们或半蹲、半坐、半靠、半躺,无奈地承受着旅途的苦楚和疲惫。

出门在外二十多年,不管多难,我一直是春运大军中从不曾缺席的一员,一路见证着春运的逐步改善和发展。

时至今日,互联网、高铁时代,我们可以坐在家中,在各个官网购票平台轻松购票,用时只需几分钟,敞亮干净的车厢让旅客感受家一样的舒适,淡定从容地享受整个旅程。真正实现了夕发朝至、“千里蜀道一日还”的一个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生活水平不断飙升,从温饱到小康、从传统的书信书写邮寄模式到今天的键盘书写大数据时代,从传统的阅读方式到今天的微阅读,从中国铁路第一次提速、从人工检票到“刷脸”进站,从绿皮火车到如今的高铁时代,中国是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国,中国是书写神奇的大国。

现在回家的路径多了,海、陆、空都是人们出行的方式,列车不再是必然的运输工具,昔日神秘莫测高高在上的飞机,现在也是寻常百姓的平常选择,大量的私家车更是春运路上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归途,再无慌张;归途,鸟语花香。

春运,见证着祖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在一个又一个春运中兴旺;国,在一次又一次春运中富强。

崛起的中国,一路高歌。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向秀辉,来自湘西一个淳朴美丽的山村,业余文学爱好者,热爱自然,喜欢运动。



投稿邮箱:9061177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