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
乡野里古老的村子,
各家房前屋后,
三三两两都种有柿子树,
柿子开始逐渐成熟,
由青转变成红。
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之上,
小柿子一盏盏红灯笼似地覆盖,
红彤彤的,喜气洋洋,
怎么看都是一卷独特的山乡风情图。
这红澄澄的柿子,
为秋天谢了幕,
为严寒拉开序幕。
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
赤红饱满的柿子,
曾是人们的木本粮食。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
幼时家境贫寒,
朝不保夕的他,
流浪到凤阳皇资寺门口时,
抬头望见一棵挂果累累的柿树,
已两日无物进肚的他,
顾不得旁人侧目,
遂即上树大嚼红柿数十个,
后来他登上皇帝宝座后,
不忘柿树“献果”之恩,
特意重返故地,
祭拜那棵年逾百岁的柿树,
并脱下龙袍亲自披上树身,
封这棵救命的柿树为“凌霜侯”。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东北有种法子,把柿子放在窗户外冻,很快低温就会把柿子冻成冰,吃时放在水中软化,一层吹弹得破的红柿皮里,包着胶体的浆质,用吸管都能美餐一顿。
让柿子变软,还有个“土”办法,是在地上挖两个相连的土窖,将硬柿子放在一个窖中,窖口用碗密封,再从另一个窖口点火送烟,经过一番“熏蒸”,一只只灰头土脸的柿子出得窖来,洗一把脸,就变得又软又甜了。这种香甜的软柿就被称为“烘柿”,也有把软甜口的柿子统称为烘柿的。
柿子除了鲜吃,还能做成柿饼,也是软的。柿饼的制作,一般在秋季十月份,霜降前后。原本讲究先将生柿子削皮,再醂,再晒,如今大都直接晾晒。或者整整齐齐吊成道道“红瀑”,或者在大片的竹笸箩里摊成片片“红云”。
秋柿的红,红得鲜润,
不艳眼,却温暖人心,
仿佛是给予自然,
一种通达的暖意,
而萧瑟季节,
暖色最入人心,
轻轻地咬开一颗饱满的柿子,
清甜的馨香立即扑面而来,
放进嘴里,细细品味,
甘汁就止不住地往嘴里头钻,
充盈着味蕾,
甜甜的柿肉慢慢滑动,
直到充盈心间。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
唯有柿子树独当天下。
平凡的柿子树总是默默地,
生长在旷野田间,
或是农家院落里,
即便你从它身边走过,
也很少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只有在万木萧瑟的深秋,
当一片片树叶飘然落下,
那红艳的柿子,
依然挺立在枝头,
像一盏盏吉祥的红灯笼,
照亮了秋天,
也温暖了人们的心间。
年年岁岁花盛开,
岁岁年年果满枝,
深秋,寒意渐浓,
不如一起静享柿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