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被打了”,三位妈妈的做法,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

2019-05-22   每天好习惯

孩子在与别的小朋友玩时,多多少少会出现点矛盾,然后“大打出手”,这时候妈妈的做法很关键。

因为妈妈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做的好的妈妈能够养成孩子的果断力和判断力,做的不好的就会让孩子更暴躁,影响孩子的性格。

“妈妈,我被打了”,可以看看三种类型的妈妈的做法,而这三种做法普遍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妈妈A:“你怎么这么没用啊?连比自己小的都打不过,这么差劲”,然后就教导孩子下次碰到这种情况,要立马还手,起码要不吃亏。

这样教导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施暴者,做事喜欢用拳头解决,受不了半点委屈,脾气也会偏暴躁,碰到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会立马反弹,没有判断力,从而人际关系也不会好。

尤其是职场,如果领导骂他几句,很可能立马摔门而出,辞职不干了。

还有容易得罪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所以,朋友也比较少。

这种做法强调以暴制暴,但是错误在于没有判断力,做事冲动。

妈妈B:“好了,不哭,算了,我们下次不跟他玩了,见到他躲着就好了”,这样的理念是吃亏是福,不喜欢跟人有矛盾,惹不起总躲得起吧,虽然做法是以和为贵,但不是最佳做法。

孩子被打了却忍气吞声,孩子心理的情绪依旧得不到发泄,容易变得隐忍,性格偏懦弱,成为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做的多,拿的少,永远都在受委屈。

以后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竞争者,很可能就轻易放弃了,为了怕伤和气,同时也没有勇气。

还有,忍气吞声并不能阻止施暴者的继续施暴,相反,会让施暴者更加注意你,从而盯上;很多校园霸凌者不就是这样来的吗?看你好欺负,下次再来找你,直到你崩溃。

所以,这种做法不太利于孩子今后的人生发展。

妈妈C:“如果对方跟你的个头不大,他打你时,记得要还手,他推你一下,你就推他一下;如果对方比你大,你明显打不过,要记得求助大人或者老师,我们不要求欺负弱小的,但是也不能任由人欺负,知道吗?”,这样的理念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还手。

这样的做法我是赞同的,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要受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宝贝,我的孩子也是啊。

李玫瑾教授就说过,孩子被打了怎么办?她斩钉截铁地说“打回去啊”,但是要遵循原则,一不能以大欺小,二要锻炼,有气势和体力,别人就不敢欺负,三要告诉孩子不能打哪些地方。这样孩子就有了底气。

其实教孩子打不回去不是吃不吃亏的问题,而是要教会孩子自己的利益要维护,别人不得侵犯,同时要学会判断对方,看自己是否能应付,不能应付时要求助,所以,重要的是向孩子传输这样的理念。

所以,第三位妈妈的做法是很中肯的,“和”从来不是一方强一方弱来维持的,一定是势均力敌才能保证的,任何一方弱了,局面倾斜了就会有混乱。

在这种理念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判断力强,能够看清局势,同样性格偏强势,虽然看似不近人情,但是会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孩子的观察力和模仿力都很强,妈妈对一件事的做法,都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印象,然后会去模仿,直到变成自己的做法,所以,该怎样教孩子面对施暴者,这下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