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今天查房时小丽(化名)的妈妈对我说“大夫,孩子好多了,睡的也好了,也不闹了,我们今天办出院,回家养吧”,但我明知道小丽远没有好,起码没有达到出院的标准,甚至可能疾病随时复燃。经过反复的沟通,我终于还是没有说服小丽的妈妈,无奈的给小丽办理了出院手续。
小丽今年才13岁,生活在一个娇生惯养的家庭,从小父母满足了小丽合理的、不合理的所有要求,也造就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周三,小丽因为在学校被老师讯了几句后在家服用了数量不明的药物自杀,被家人发现后送入医院紧急洗胃治疗,洗胃后家人发现小丽经常用别人的语气说话,称有“牛鬼蛇神”来取自己的性命,并用双手掐自己的喉咙,于是因为病情变化的需要转入了我所在的医院住院治疗。
入院后小丽被确诊为分离性障碍,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平稳,饮食及睡眠有所改善,不再大喊和试图伤害自己,但直到出院前还是会用异样的语气说话,表现的紧张害怕。即使这样,家长还是坚持认为小丽已经好了,要求办理出院,作为医生,我能做的真的不多。
分离性障碍是一种有着明显性格基础,在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影响下出现的以发作性的情感爆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疾病。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考虑:分离性障碍是当个体面对不可抵抗的创伤、高压或痛苦时,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应对机制或防御机制,在这种防御机制中 , 个体的身份 、记忆 、意念 、感觉和知觉等从患者原本的意识状态脱离开来 , 所以才会出现小丽那样以别人的口吻说话,对部分情感爆发时的表现无法回忆的症状。
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往往都会存在一些明显的表演色彩,给人的感觉就像在演戏一样,而且易受暗示,所以很多人依靠迷信活动“治好了”癔症(也就是分离性障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治好了,只是通过暗示的手段“强烈暗示”让患者以为自己好了。所以原则上我是不建议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去接触封建迷信和宗教的教义的,因为本质上讲,迷信活动和宗教的活动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精神专业医生是很少诊断分离性障碍的,因为他们认为分离性障碍的症状与其它精神障碍存在重合,与其诊断分离性障碍,不如诊断其它精神障碍疾病。但其实,分离性障碍的发病率并不低,终生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10%,在精神障碍患者中有46%的患者会在病程中伴发分离性障碍。
之所以说小丽的病还没好,是因为13岁的小丽还用不超过3岁的语调在与人沟通,甚至还会存在明显的发作性表现,一会跟我正常交流,一会又表现紧张、恐惧。
同以往的患者一样,对小丽和陪护的母亲做了我认为相当有必要的健康宣教,因为小丽年纪还小,性格有改变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建议小丽的父母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帮助小丽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帮助小姑娘增加危机的处理方式,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离行为,以期减少分离性障碍疾病的复发几率,因为这种疾病本身就存在反复发作的可能。但显然我失败了,因为小丽母亲的出院理由中包括“孩子不待了,非要回家”……
我们的家长应该规范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爱,更应该鼓励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避免孩子们在遇到创伤和应激事件时,选择自我防御性的分离方式,减少分离性障碍的发病几率。
参考文献
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2018
郝凤仪.张道龙.《分离障碍的核心特征与治疗》.2018
张璇.俞峻瀚.肖泽萍.《分离性障碍的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研究进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