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论《寄生虫》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2019-08-19   Neets电影

上周末,闹出件很戏剧化的事儿。

本来是件小事,就是一位女编剧,她家里马桶堵了,但因为利齐马台风,物业一时半会没能去修。自己动手嘛,结果手忙脚乱也没修好。

都说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张编剧受了委屈,索性就自说自话地发了篇小文章,撒撒气,到这里都还算人之常情。

偏偏张编剧的文风有点过于浮夸了,动辄两千多万的房子,国内TOP5的生活……最后还生怕读者不来气,还加了一句:她闻得出地铁的味道

这话什么意思?这里的味道不单单是地下室里空气不流通的霉味,也不像是狐臭汗味香水味等等具体的某种气味。这种地铁味弥散在人们的举止投足间,是区别于上流的底层人的特征。

说白了,就是出行依赖公众交通的穷人的臭酸味。

不过她这句地铁味可能并非是刻意挑事,兴许是心血来潮想cue一下最近大热门的影片。毕竟这部今年的戛纳金棕榈讲的就是这“地铁味”——

《寄生虫》

기생충

电影的第一幕是在一个半地下室里,通风口晾着有霉斑的袜子。透过脏脏的纱窗,阳光倒也没那么刺眼。

这袜子的主人是一户金姓的四口之家,父亲名叫金基泽、母亲忠淑,儿子金基宇、女儿金基婷,四人蜗居在这儿,权当是个落脚地儿。

眼下经济形势一塌糊涂,爹妈失业在家,俩孩子也都高考失利。其实就算考上了,也不见得上得起,毕竟一家人就靠折披萨盒子这样的兼职零工混混日子。

穷人的生活只图温饱,所以看着家里杂物乱堆,看着基宇蜷在厕所角落蹭隔壁的免费wif,倒也见怪不怪了。

影视作品里有种温柔,叫触底反弹,就是当主角们日子没法过了,会给他们安排一些命运的转机。很快,基宇就碰上了朋友介绍的肥差事:给朴姓富家女做英语家教。

借着这份美差,他成功混入了上流家庭。一边拿着丰厚的薪水,一边动着歪心思。

没多久,他的妹妹被包装成美术治疗师也来当家教,爸爸成了驾龄三十年的老司机为朴家开车,妈妈则取代了原本的管家。

一家四口人装作互不认识,寄生在这户富贵人家,倒也像模像样地过着小康生活。

每逢朴家人出游,他们便鸠占鹊巢,把这里当作自己家来享受,直到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关于这座豪宅的所有伪装和秘密都在雨水的冲刷下,暴露无遗。

故事将如何迎来高潮和收场呢?

为了不剧透,我不多说。但值得肯定的是,《寄生虫》的编排和设计着实高级。电影前半段充斥着笑点,后半部又将故事引领到新的层次和阶段,故事中段的反转搭配精致的镜头,很是优雅。

能有一部电影将商业与艺术如此杂糅在一起,实属难得。

主流为这部电影打上的标签是剧情、喜剧,但其实它更像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起承转合里留足了意象,等着人们去谈论它。

《寄生虫》和《大佛普拉斯》

就好像《千与千寻》,在一部电影中设计大量的人物形象,暗藏诸多对比和细节,铺排多线叙事,人们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去讨论,且谈论的内容带有大量个人色彩。

倘若你置身一个无趣的饭局,不妨试着抛出这样的一则命题:你觉得寄生虫里提及的地铁味真实存在吗?

答案兴许千篇一律,但是or否不重要。重要且有趣的是,人们谈论《寄生虫》的热情和提及的故事。当我们在谈论它时,我们讨论的本质是钱与尊严

这偏偏是当代国人最敏感的两个话题。

比起相似题材的韩国电影《燃烧》,《寄生虫》不那么注重文学性,从而讨论的门槛相对低一些,催生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

从《寄生虫》出资源的那天起,公号们都开始陆陆续续输出自己的理解,观点各异,褒贬不一,但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很多从来不聊电影的人也参与到讨论里。

上海一房地产号用《寄生虫》剖析穷人富人的差异,某科技资讯号从理性角度批判故事的不严谨和浮夸,更不乏一些情感鸡汤号借此大聊成功学云云。

看到这里,再去联想文章开头那场戏剧化的闹剧,似乎也觉得不足为奇了。

气味就是所谓的三观,一个想把人隔开的圈子;石头就是欲望,一种想要摆脱自身阶级的空想;穷人用计划让生活按部就班,借此来抵御内心的不安,殊不知没有计划才能活出人样。

有人说,导演真温柔啊,给了穷人那样的一个全家团聚的温暖结局,但你知道嘛,以韩国人的平均收入来计,需要547年才能买下电影里那栋豪宅。

如此看来,基宇信里的那句“在那天来临之前,请好好保重”听上去还真是让人绝望透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