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去年,《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就大火,豆瓣评分高至9.2。
它是由2个孩子的母亲、著名国际新闻记者周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五个国家拍摄而成。
周轶君说,拍摄这部片子是为了解决一个困惑:
当了母亲以后,发现新一代父母,无论什么阶层,都在被教育焦虑笼罩着,无数人都倾其全力为孩子寻找着最好的教育,甚至花费很大心力,把孩子送到国外。
那么,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的纪录片,周轶君并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好多父母看了纪录片后,似乎找到了心目中的最佳范式——芬兰的快乐教育。
那里的孩子一直到三、四年级都没有考试;
那里的妈妈,几乎不用为平衡工作与家庭焦虑,生了宝宝带薪产假长达3年;
那里没有学区房,要问最好的学校是哪所,指定是离家最近的那所;
那里没有肆意流行的成功学,问他们成功是什么,他们说这里没有成功,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没有人是最好的......
这种教育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轻松、自在,且教出来的孩子成绩也不差,自2000年来在PISA测试中每年都名列前茅。
好多爸妈看了纪录片后,除了羡慕,还有反思。
自己是不是平时“鸡娃”太狠了?小小的娃,一周上五天学,放学后各种课外班,周末不到7点钟就得起床,又是各种班?
但是别人家都这样,都鸡娃你不鸡,又担心孩子将来被同龄人狠狠抛在起跑线上。
一来二去,又陷入了更重的焦虑中。
其实,无论是芬兰选择“轻松至上”“无竞争学习”也好,还是咱们抓紧机会让孩子尽早播种、以便成年有更多的收获也罢,有一点毋庸置疑:
我们都是爱孩子的。
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的作者。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欧洲经济协会成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经济波动项目组联合主任。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发现不同教养方式的背后,是育儿驱动力的不同:
一个是利他主义,一个是父爱主义。
以上表格为2种驱动力的不同特征
秉持利他主义的父母,育儿的基本出发点是孩子,认可孩子的偏好,擅长和孩子共情,全力支持孩子的决定。
而出于父爱主义动机的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养育孩子,认为自己比孩子更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时刻准备着做出牺牲孩子当前幸福感、却对孩子长期发展有益的举措。
驱动力不同,差异化的教养方式就出现了。
齐利博蒂教授提取出最典型的两大类:放任型育儿(让孩子自主决策,鼓励他们独立)和密集型育儿(父母积极投入育儿,协助他们决策或者直接下命令,最常见的权威型和专制型)。
出于利他主义动机的父母更倾向于选择”放任型育儿“,而出于”父爱主义“动机的父母更倾向于选择”密集型育儿“。
“密集型育儿”有一个简单的判别标准:每周至少讨论一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每周至少与孩子交谈一次,每周至少和孩子一起吃一顿饭。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直升机父母”、虎妈、虎爸等都属于“密集型育儿”。
相较而言,芬兰的快乐教育是“放任型育儿”的典型,我们的鸡娃模式是“密集型育儿”的代表。
需要重申一点的是:两种育儿方式只是驱动力的差别,而非爱的多与少之差。
有人说,我们热衷于鸡娃,归根到底,是因为太穷。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将眼光推向全球,会发现,近几十年来,世界上选择“鸡娃”的发达国家也不在少数。
其中,就包括2019年世界人均GDP排名前30以内的美国、荷兰、加拿大、意大利、英国、西班牙。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对此,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1、父母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的母亲及父亲每周在育儿上花费的小时数
以采集的时间跨度最长的荷兰和美国为例,2005年荷兰的母亲每周花在育儿上的时间比1975年多4个小时,父亲则多花了3个小时。
在美国则更长,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增加了6小时。
2、高质量的亲子活动时间成倍增长
那在这不断的延长的育儿时间里,父母都做了些啥呢?数据表明:
1976年,美国父母平均每周花2小时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花17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
到了2012年,父母平均每周花6.5个小时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花一个半多小时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
3、孩子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其实,不止父母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在美国,步行或骑车上学的孩子从1969年的41%下降到了2001年的13%。
6-8岁的美国儿童,1981年至1997年间,自由游戏时间减少了25%,花在家庭作业的时间则增加了一倍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芬兰的教育看着很“美”,上面这些“不差钱儿”的国家没有趋之若鹜、纷纷效仿,却反其道而行,选择了密集型育儿呢?
齐利博蒂教授,运用严谨的经济学分析指出了鸡娃背后的几大真正推手。
1、收入差距越大,越热衷于鸡娃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句话,用在育儿方式上同样适用。
据法齐利博蒂教授的研究,经济不平等是各国选择更宽松或更密集的教养方式的关键决定因素。
2016年,各地区收入前10%的人赚取的国民总收入的比例,by《2018世界不平等报告》
收入不平等与OECD国家中采取放任型、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的比例
数据显示,贫富差距较小(在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低)的北欧国家,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更受欢迎,比如瑞典、芬兰等。
在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密集型教养方式更受欢迎,比如美国、中国等。
并且,在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如德国和北欧国家),父母明显更重视孩子独立性和想象力,在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等),父母则更看重勤奋。
这一点,在今年的PISA数据中也得到了验证,中国几乎是全世界校外学习时间最长的国家。
纵向表示PISA成绩,横向表示学生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总体学习时间
那为什么贫富差距越大,人们越是倾向于选择密集育儿呢?
下面这项数据,道破天机。
据美国NLSY97数据调查,不同教养方式下,向上进行社会流动的子女的比例
一言以蔽之,在贫富差距大的国家,采用密集型育儿(专断或权威型),相比放任型,更易实现阶层跨越。
2、教育回报率越高,越热衷于鸡娃
换一种说法,青睐鸡娃的父母看到了可观的教育回报率。
教育的回报与父母养育风格的关系图。教育回报率是指学习高低的不同决定着年收入的高低
数据显示,低教育回报的国家更倾向于采取“放任型”的养育风格,而高教育回报的国家,更倾向于采用“权威型”和“专制型”的育儿方式。
并且,使用密集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相比,更大程度上与孩子表现出的进步相关。
受过更高水平的教育并不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拥有两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只使得平均数学考试成绩增加7分。
而密集型教养方式,在同等教育水平的父母中则能使数学考试趁机增加20分以上。
一言概之,就是在贫富差距巨大且教育回报较高的国家,父母鸡娃的比例会更高。
所以啊,鸡娃的父母,并非仅仅焦虑下的简单盲从,而是理性审视之下的集体理性选择。
这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父母只能选择密集型育儿,别无他法?
当然不是。
比如,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可能不会。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够,整天忙于养家糊口,甚至需要离乡背井去讨生活,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育儿。
比如,没有见证过教育回报的父母可能也不会。他们说不定还固守着“读书无用”“我们小时候也没人管我,不也过的好好的”的观念,认为不论管不管,孩子总会长大的。
比如,不在乎经济收入的父母也不会。在他们眼中,孩子做个平凡人,拥有小确幸挺好,不需要那么辛苦去追求名利。只是,他们期待的平凡生活,在未来也许一点都不容易。
而另一种不在乎,是收入在他们眼中已成数字,完全没有为之奋斗的必要性。于是,他们对孩子也很放松,就像高晓松教女儿混日子,王朔不要女儿成功。
而我们这样经由家庭、学校千辛万苦教育成长起来的中产阶段,可能是最投入、最忘我的密集育儿者。
我们在自己身上见证了教育的巨大回报,过上了比小时候更好的生活,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再向上走一个台阶,最起码不从现在的位置掉下去。
即使房子很小、工作很忙,我们还是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挤出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妈妈忙不过来,爸爸也加入到鸡娃的队伍中。
这是我们面对真实环境、理性分析下的选择,要相信自己,不要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怀疑,更不要犹豫、徘徊不前。
我们真正要关注、慎重对待的是,不是选择放任还是密集育儿,而是如何密集育儿、如何鸡娃。
我常常这样提醒自己:
还有,不要总把自己放在奉献付出的位置,在和孩子亲密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我们感受到被需要的满足、获得了最温暖的快乐和幸福,甚至不一样的成长。
参考资料: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2018年世界不平等报告》
注: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来谈鸡娃,好像不太合时宜,孩子都没上学,宅在家呢。但其实这个时候,才更能看出爸妈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对待孩子网课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当很多父母抱怨网课这个那个问题的时候,一些父母却默默地在行动。
他们当然也看到了网课的各种问题,但他们更看到了孩子停课不停学的意义。学习知识只是表面,激活孩子的思考、学习习惯才是更根本的。透过网课,我们重点关注的不应该是网速、老师,而应该是孩子的态度,他是否投入、是否认真专注。原来我们看不到他在学校的状态,现在能看到了,于是更能准确掌握他的学习态度,尽早发现、尽早纠正问题。
我们都会抱怨我们的教育制度,随便就能挑出其中的N个毛病。当然。它不完美,有很多问题,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太多太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实现了逆袭,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包括我和川爸。
我妈常说,如果我当年留在老家,也许钱赚的不多,但会轻松很多。在北京,压力太大、太累了。但我总觉得,我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追求的不仅仅是更高的经济收入,更是广阔的眼界、充盈的内心。
我们的物质生活其实依然很简单朴实,庆幸能拥有的是更多看世界的自由和机会,见过、领略过,内心更笃定、生活更充实一点。我们百分百投入育儿,想现在直接带给他们、和以后他们有能力获取的,是更灿烂多彩的人生。
mom看世界: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