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周妍
中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 “长夏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 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宜吃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龙眼、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精神调养
秋天气候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下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悲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因此,秋季养生首选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荣平之气。
我国古代民间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也是养收之法,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
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太暖,否则容易降低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容易感冒。
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应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注意。有些人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抑郁焦虑、头痛眩晕,不寐多汗等,这就是所谓“气象过敏症”。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营养平衡,可避免气象过敏症。
饮食调养
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饮食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果蔬。秋燥易伤津液,故饮食应滋阴清热,润肺止咳为佳。
古人主张食生地粥,以滋阴润肺。宜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
有些食品性凉,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如银耳、百合、梨等。总之秋季时节少吃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炸鸡腿等煎炸食物会加重秋燥。
可以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运动调养
秋季,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
防病保健
秋季是肠炎、痢疾、疟疾等病的多发季节,板蓝根、马齿苋煎剂可起到一定预防作用。秋季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是其特征,宜预防,调养肺病。
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
预防秋燥除适当多服一些维生素外,还应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中药调养
秋季养生有过肃杀之嫌,故法当用平和之药调之。
“润秋汤”
麦冬 25克。北五味 5克、人参 5克、甘草 5克、百合 25克,款冬花 5克、天花粉 5克、苏子 5克、水煎服。
此方妙在不寒不敛,不热不散,则肺金既无干燥之患,而有滋润之益,可以收到秋季养生的效果。
周妍哈尔滨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师从著名中医姜德友教授,龙江医派研究会首批成员,第一批省名中医郎宜男工作室成员。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市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及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多次荣获科技新技术奖及科研课题成果奖。
图片来源:网络
本版编辑:文文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