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至最后一人不可取?如果仗打成这样,指挥官得上军事法庭

2019-10-04   军事编辑部

无论是关于防守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里,可能都会有一个相当悲壮的口号出现:战至最后一人。这种情况下,战术分队往往会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他们的目标几乎只有一个:拖住、阻击敌人。当然,这样的桥段在战争上是很不容易出现的。所谓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会对其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而艺术加工成分的多少还要根据原型参照物和作者目的来定。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对于哪场战争的报告、战例里,都会有一个统计名词:伤亡。顾名思义,"伤亡"里面包含了"伤员"和"阵亡"数字。在电视剧《亮剑》里,每场战斗结束之后都会有指挥员询问部队伤亡的情况。这也是相当合理的。

无论是一个班,还是一个师,其在战斗中的伤亡情况都会摆在指挥员的眼面前。毕竟,人是决定战斗走向的一个关键;能够作战的士兵才是指挥官的本钱,而这甚至也决定着战斗的走向。而这个"能够作战",其定义并不只限于四肢还能活动、还能瞄准射击;其心理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试问一下,如果朝夕相处、一口锅里吃饭的兄弟们在眼前一个个倒下,心情将会是什么样子?"打红了眼"的情况并不罕见,但等到肾上腺素消退,该难过还是会难过的。人是有感情、有心理活动的动物,尤其是新兵——对于这种情况承受力并不可能会太高。

战斗是需要紧密配合的

所谓的"战至最后一人"在战争中极为罕见,更多情况下只是对该部队作风、意志的描写。毕竟仗打到这个份上,不是无奈就是无知——士兵的无奈或者指挥官的无知。其他国家的军队自然也考虑到这个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统计的"伤亡"掺有很大水分:非战斗减员不算入伤亡数字,后勤人员不算入伤亡数字。

装甲车辆的进步,步兵防护用具的进步,都是为了"减小伤亡"

如果在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其中一方部队减员10%还能继续打下去就算及格,减员超过30%如果还能继续作战那就是妥妥的精锐。按照标准,伤亡超过编制的30%就已经算"打残了建制"。伤亡过半,那么也就代表着这支部队已经遭到重创、损失了过半的正常编制,可以称之为"丧失战斗力"而撤出战场了。而如果减员占编制数量的70%,那么这支部队如果还不撤出战场修整,那就是上级指挥官的草菅人命!

特种作战更甚,撤离路线会比进攻路线更重要

而目前世界上的小威力反步兵地雷,无一例外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一只塑料盒子,内装数十克炸药——当然,爆炸波只会啃掉一只脚掌。但这个失去了行动能力的士兵,至少还导致两个人无法作战!伤员要不要医疗?要不要转移?转移过程中要不要警戒?这些,都是消耗人手的项目。携带着一名伤员行动,起码三个人同时失去战斗力。如果一个班出现3名伤员,那基本上没有进攻的能力了。

如果进攻方在进攻的时候损失了占比10%的兵力,那么被拖住、无法动弹的兵力将会达到30%。这还没算上剩余作战人员士气是否低落、武器是否完好、弹药是否充足、指挥机构是否完善等等问题。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伤亡超过50%这支部队就算是"失去战斗力",因为需要考虑、牵扯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真要让某支部队打到光,达到"战至最后一人"的目的,那简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指挥官是有足够的理由被传唤上军事法庭的!还是那句话:如果真到了"战至最后一人"的时候,那么指挥官不是无奈,就是无知。战争是残酷的,是惨烈的,也是饱含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