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还是望子快乐?

2019-09-02   尼古拉斯忆心

梁启超,国学泰斗,给子女们写了400余封家书,百余万字,占一生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

梁启超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迹。一个孩子成功,可能是个体因素,九个孩子皆成才俊,那就一定是家庭教育的原因了。

今天的我们,只看到了梁启超家中出了三个院士,可是不要忘了,梁启超从来就没有将什么院士当回事,让梁启超心心念念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天性,而不以学多少为目的。不注重分数,而是关心孩子们的心性和天性。

梁启超可谓近代中国第一父亲。既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导师,也是一位知心朋友。他放下家长的架子,把自己和子女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沟通交流。

第一父亲有七个必备的要素,每个要素不可或缺。


第一要素:

从不给孩子压力,反而给孩子减压

当子女遇到挫折,梁启超耐心地开导、鼓励和减压。次女梁思庄初到加拿大留学时,英文有些困难,一次考试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这大大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为此她极不痛快。

梁启超认为孩子内心快乐比成绩更重要。他写信鼓励她说:“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简单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考入大学希望渺茫。梁启超在信中劝慰她:庄庄,这两组名单你看懂多少?一组,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王宗哲、李骐、商辂、钱棨、陈继昌。另一组,孟浩然、李白、杜甫、唐寅、李时珍、金圣叹、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前一组全是历代三元及第,后一组全是落榜生。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在学校!

“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梁启超,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中国科考史上的神童,但对考场并不较真,因为他亲身体验了,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文凭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在学校。

后来,思庄经过努力,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升入大学。在思庄考出好成绩时,梁启超不是写信大加“鼓励”、“加油”,却恰恰给孩子减压: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

“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他在告诉孩子:你们的成绩,爸爸一点儿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们的身体,我在乎的是你们内心快乐。

在他看来,学业成就,远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

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几乎是见不到的,在家庭教育中,就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教育,过分注重分数,注重成绩,注重学到多少,注重将来是否有个好职业,好收入,望子成龙,急功近利,全然不顾孩子们的心性和天性。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已经异化了。没有人会像梁启超这样太不重功利和成败。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培养人的人性和天性的思想。梁启超所认为的人才,不以成败得失而论,不以文凭学历而论,不以获得多少社会认可而论,而是自身葆有一种人性和天性的愉悦。



第二要素:

尊重并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

梁启超不强迫孩子学“热门专业”,认为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最重要。本来,他很希望思庄学习生物学,其中有家庭的考虑,“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大而言之,“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所以鼓励女儿“做一个‘先登者’” ,但思庄尝试之后,兴趣不大,他又忙写信:“听见你二哥(梁思成)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适合你。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方向,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后来梁思庄改学图书馆学,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思永喜欢考古学,但考古并不是一门热门专业,梁启超知道后,并未过多干涉儿子,而是对此表示理解并尊重儿子的选择。为了梁思永,他亲自写信给李济,自掏腰包,让儿子有机会参加考古工作。

梁启超对孩子们的选择,历来是,我们虽然观点不同,理解不是完全一致,但我支持你的决定。

父亲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从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正因为梁启超不干涉孩子的选择,他的九个孩子分别在建筑、考古、军事、经济、文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三要素:

启发孩子的乐趣,做个开心的人

长子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学习了三年,写信向父亲抱怨,建筑系日复一日重复画图,会把自已变成一个只会画图的匠人。

梁启超给思成的信里谈到,“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什么?着急它作什么?”

梁启超劝思成不要填鸭式的教育,“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要博,不要专,太专则失了兴味,生活不幸福。”

梁启超对思成的学业提出了一点建议,“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在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已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正是因为梁启超的情趣培养,梁思成在音乐方面会四种乐器,曾是清华学校乐队的队长;绘画方面更是出色,是清华年报的美编;又酷爱体育,是全校运动会跳高第一名。

梁启超像苏格拉底一样,培养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成功者”,而是启发他们的乐趣,找到内心的快乐。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心的快乐。

第四要素:

不看重成功,但是,看重人品

尽管不强求成绩,不干涉兴趣,但梁启超也有一件最看重的事情:品行。

梁启超一直和孩子们强调,自己最在意的,是子女的人品。他在信里对孩子们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

他不看重成功,但是看重人品。人品,比成功更重要。

他认为,对待家人的态度,是最真实的人品。感恩心是最重要的,让孩子们怀一颗知恩图报的心,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第二是孝敬父母,孝道是有没有道德良心的重要体现。如果对抚养、关心、教育他的父母都没有爱心,又怎么能希望他去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爱社会呢?第三是善良,无论什么样的境地,都保持爱与善良。第四是诚实守信,诚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第五是宽容,任何时候保持一颗宽容的心。第六是勤俭朴素,不奢糜,不追求物质享受。第七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担当,对家庭有担当,对社会才有担当。第八是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高尚了人格。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学做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做人先从做好一个家人做起。你对待家人的态度,就是你真实的人品。

梁启超为子女提供了最好的成长条件。这个成长条件,就是梁启超自己的精神趣味。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至高的精神趣味,并以此熏陶子女,才是一个父亲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才是真正的“富养”。

第五要素:

孩子的婚姻,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

1919年,林徽因结识了梁思成。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挚友,林长民曾担任过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和林长民想成儿女亲家。但梁启超并不想按传统婚俗行事,他明确地告诉当时18岁的思成和15岁的徽因: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一场西式婚礼。

梁思成林徽因由他牵线搭桥,再让儿女自由恋爱,促成婚姻,梁启超对此颇感自豪。他在给女儿思顺的信中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林徽因很受梁启超喜爱,他在信中说:“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1928年5月,梁思成和林徽因蜜月旅行,考察欧洲建筑,梁启超在信中,对路线规划、特色项目、考察方法、路上注意事项、紧急联系人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间最好能腾出时间到土耳其一行,最好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迸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极有价值的作品。

回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去了东北大学开设建筑系,梁启超不久后病重入院,仍写信给思成:“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划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叫做“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是个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葆不厌不倦的精神。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但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做家长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第六要素:

对得失顺其自然

1925年12月,梁启超给思成的信中,告知一个噩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反奉战争身亡。“第一,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身体。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第二,...我也无法用别的话解劝她,但你可以把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他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你要用尽你的力量来开解她。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就算我多一个女儿在留学,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梁启超,对自己跌宕的人生,一笑而过。无论多么坎坷,他还是让自己开开心心。

他也不忘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儿子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他对儿子重复自己的责任感,“凡是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当大女儿梁思顺和女婿周希哲遇到失去工作的麻烦时,梁启超致信劝解:“你生平处境太顺,现在处这种困难境遇正是磨炼身心最好机会,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着的,你要感谢上帝玉成的厚意,在这个当口儿做到‘不改其乐’的功夫才不愧为爹爹最心爱的孩子。”

久经沧海的梁启超,无论多难,也能让自己快乐。他对处在逆境的思顺说,“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总要常常保持这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

无论人生多么波折,他让自己开心,并启发孩子们也像他一样时时活在开心与趣味之中。

他对孩子们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还兴致淋漓。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从没有在我的字典里出现过。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 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 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梁启超,被子女们称呼为“一个亲切有味的父亲,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有这样一位有趣的父亲,家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也养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



第七要素:

世上最好的家教,就是爱

世上最好的家教,就是爱。敢于对孩子说爱,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多么忙,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梁启超对儿女充满着强烈的父爱,九个子女先后有七个到海外读书,他非常想念他们,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梁启超对孩子们有着强烈的爱。孩子们感受到这种爱,才有强烈的回报心。

梁启超用爱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环境,在这样家庭下成长的儿女,有着传统家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老爱亲之情融化在血液中,如此家风不仅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在其之后也是绝无仅有。

当今父母,如果具备了这七个要素,又何愁孩子不成材,何愁孩子不感恩,何愁孩子不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