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新一期的热播综艺《我家小两口》。
我对若风和小戚夫妇一起去看心理咨询师的画面印象深刻。
在去咨询室之前,小戚和若风开始了一段对话:
“老公,你爱我吗?”
“爱”
“看着我的眼睛说一遍”
“好”
“你会抛弃我吗?”
“不会”
“无论我做什么你都不会吗?”
“是的”
“你的眼神出卖了你”
“可我很真诚啊”
.....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一次吵架之后,若风出去办事,小戚依偎在门边:
“你还回来吗?”
“你回来还爱我吗?”
类似的话还有:“老公,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好了”、 “你是不是丢下我不管了”。
每次播到这个环节,总有嘉宾评价她:
太作了。
但我们却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确认“对方爱不爱我”的时候,只是在用不同方式确认罢了。
例如:
生病了不直接让ta来照顾你,看ta来不来;
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不叫ta买,看ta买不买;
不时问ta你的电话号码、生日、纪念日......
当然还有极端的,在吵架的时候用不断打电话、伤害自己的行为,来确认ta是否还在乎你。
这些言语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确认。
这种确认人人都需要,只是每个人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
有的人似乎不用太多确认,就能爱得很安心;
但有的人却需要不断“作”来试探,爱得战战兢兢。
究竟怎样的确认,才是健康、有利于感情的呢?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确认。
这背后,是一种“确认感”在起作用。
依据温尼科特的关系理论,确认感的意义是:
“
当一个人的‘自我’或‘关系’被破坏,形成创伤后,便需要用各种方式确认:我是好的,我们的关系不会破裂。从而修复“被破坏的风险”。
”
每个人从小都会有被破坏的经历。
自我的破坏,例如小时候父母要求我们几点吃饭、吃什么、几点尿尿,去哪里尿,如何冲马桶、几点必须睡觉等等。
这些正常的规矩会约束我们的自我,不知觉地破坏了我们的自我体验。
而关系的破坏,则是从一些必要的分离、冲突开始。
例如入园、偶尔的责备,甚至打骂,会让我们认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时,确认感就会产生。
小时候我们会这样做:
“妈妈,我要尿尿啦”、“妈妈我要睡啦”,在每一次去厕所和睡觉都要“通知”妈妈,此刻就是在寻求确认。
妈妈只需要说“知道啦,你去吧”即可。
这无意间传递了“妈妈在”的感受,孩子就会安心。
成年后,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确认:问对方想不想你,你分享的话题对方愿不愿意听......
这些都再正常不过。
如果大部分的确认可以得到合适的回应,那么破坏所产生的不安,也可以得到缓解。
而随着一次次的缓解、关系的加深,确认的方式也会转化。
例如我们看到的很多亲密稳定的情侣、老夫老妻。
他们不再用语言表达“你还爱我吗”,但体现在对彼此行为和感受上。
比如加班他会给你打电话吗?天气不好会问候你吗?生病了会伺候你吗?特殊纪念日他会记得吗?有仪式吗?你的新发型他会看见吗?你们一起看电影吗?一起旅行吗?你们睡一张床吗?对彼此身体感兴趣吗……
这些隐性确认,恰好让人感受到点点滴滴的爱与温暖。
是很健康的必要的确认。
而真正造成困扰的是,过高的确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