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齐点评《鳄鱼与牙签鸟》大格局

2019-12-10     犀利娱评师

近日,电视剧《鳄鱼与牙签鸟》在湖南卫视金鹰剧场热播,短短三周时间便获得多方主流媒体集体瞩目,赢得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政文公众号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点评该剧将视角聚焦于95后第三代留学生,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勇敢追梦、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也让我们在青春剧中看到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积极进取、将“小梦”融入“大梦”的崇高理想。


中央级媒体齐发声 展95后留学生新风貌

人民日报以《<鳄鱼与牙签鸟>“95后”留学生的追梦青春》为题,点评《鳄鱼与牙签鸟》展现了95后留学生身上有着不同以往的全球化视野和文化自信。剧中借助“鳄鱼与牙签鸟”的隐喻关系,折射95后这一代年轻人昂扬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身上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也是青年们始终要坚持的。

由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崔莉撰写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稿《荧屏留学返乡潮折射身边的精彩》更是从“留学生返乡归国”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分析了《鳄鱼与牙签鸟》这部剧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男主角周尔文在剧中说“知识就是力量”,女主角李南恩认为“留学是为了早日回国成就一番事业”。他们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家和祖国的热爱,就是他们回国归家的最大动力。

除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外,人民日报政文公众号、工人日报、学习强国、文汇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这部电视剧进行了多维度的点赞。主角“周尔文”“李南恩”是夹在90后和00后之间的95后,而“95一代”不再仅仅只是是青春校园故事的主角,他们走出国门,意气风发,可以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关注人类命运,放眼世界文化

本剧除了将视角聚焦在“95后”这一群体上,还从建筑和生态科学这一领域切入,关联到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环保,剧中人物提出的“建筑垃圾”、“垃圾回收”等话题都关乎人类健康福祉,在微博等平台上,环保和主流蓝V也相继为其发声。《鳄鱼与牙签鸟》普及环保意义,推广生态建筑,引导青少年关注生态文明,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也体现了文艺作品的担当。


除了在题材方面独具特色外,剧组在拍摄方面也花费了很多功夫。对于法国实景的拍摄更是选在了不远万里的波尔多。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中法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是这部剧的看点之一。《鳄鱼与牙签鸟》在波尔多拍摄期间还与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深度合作,将国产剧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对中法两国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2019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也是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这部讲述留法学生生活状态,并在法国实地取景拍摄的《鳄鱼与牙签鸟》是一部有意义的作品。而鳄鱼与牙签鸟的比喻,也同样可以用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在与时代同步这一方面,《鳄鱼与牙签鸟》尝试以一种更大的格局,去表现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

拍摄期间,《鳄鱼与牙签鸟》受法国前总理阿兰·朱佩先生邀请,与法国波尔多副市长斯蒂凡·德鲁克、波尔多文化局、波尔多旅游局及驻法使馆等工作人员,于波尔多市政厅参加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访问。这些让制片人李蓉相信,把国剧从制作开始就带到海外,这样的合作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是有深刻意义的。李蓉表示,走进法国的《鳄鱼与牙签鸟》在交流中突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内容之外,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核心主题和格局,从拍摄到播放,全程面向世界表达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和思想,承担着中法文化交流的使命,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意相通等方面起着推动作用,“这部剧里你可以看到新青年的文化自信,他们在做他们自己,最真实的自己。这是当下年轻人最动人的风貌。”

《鳄鱼与牙签鸟》立足于新现实主义题材,既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又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体现出了一部影视作品的责任与担当,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6erFG8BMH2_cNUgR9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