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冷炮历史 版权属于作者
很多城市为了发掘旅游资源,都在文化历史上做足文章。南京有六朝古都称呼,西安就有十三朝古都的雅号。
但位于河北的五朝古都邢台,知名度就始终很低。尽管在历史的某些瞬间,当地也曾是商、许、赵、常山、后赵的“五朝古都”。但无论是名气还是影响力,都无法同其他区域性文化城市相比。
邢台的位置优势 在早期文化分布中就有体现
位于今天河北境内的邢台,之所以成为“五朝古都”,有个很大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非常精妙。不仅有适合发展农业的邢台多平原,还处于黄河古道附近。有利于迁徙的人群利用水道提升机动能力。又由于这里接近流动性极强的北方牧区经济带上,所以曾是殷商先祖南下的中转站。
先秦早期,又有大量的戎狄部族生活在邢台周边。让当地在农业生产、多边贸易之余,还有比较现实的军事影响。作为东周重要诸侯的晋国,就长期将邢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邢台是晋国东部的重要军政基地
进入战国时代,赵国继承了晋人在北部边界的全部利益。邢台也在地位上可以同都城邯郸相抗衡,一度还是赵家人早期的信都。不少源自王室的贵族子弟,都可能被分封到当地。赵武灵王开启胡服骑射改革,地点同样是在邢台。可见这里对于赵国军事发展的重大意义。哪怕赵武灵王晚年因政变惨死,也是邢台的沙丘宫去世。
秦国攻灭赵国后,郡县化的邢台也始终是北部边界的交通枢纽。秦始皇自己周游列国,最后同样是在邢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著名的胡服骑射 也始于邢台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邢台的重要性似乎不再凸显。相比更靠内地的大型城市,这个边境要塞显然没有太多值得记录的地方。但支撑邢台地位的农牧混合格局并为消失,这也注定了当地在下一轮风波中会继续崭露头角。
于是在永嘉之乱后的十六国时代,后赵皇帝石勒就以邢台为自己的都城和主要基地。如果说经常作为都城的长安代表关中,有类似经历的洛阳代表中原,那么邢台实际上就是早期的河北代表。尽管这里从未发展到大一统帝都的规模和水平。
后赵帝国就以邢台作为自己的都城
然而,表面上的规模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以邢台为核心的冀州地方贵族,本身就是支持东汉复国的决定性力量。在末期的凉州势力崛起前,他们都是帝国政治图谱中的顶梁柱。哪怕东汉帝国的旧格局崩溃,河北当地还能推出四世三公的袁绍来作为集团代言人。
在石勒建立的后赵灭亡后,当地的河东势力依然无法被人低估。等到高欢的北齐建立,整个河东与冀州的土豪势力还能和鲜卑人的六镇精兵维持平衡。因此在紧随其后的隋唐两代,这里的世家大族也成为关陇贵胄们的主要争斗对象。当帝国的前沿已经向北推进,邢台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冲击。
以邢台为代表的河北贵族 在北齐很有势力
以汴梁为核心的北宋建立后,邢台的地位也因其无力夺取幽云十六州而再次蹿升。宋朝在当地建立了大名府,成为暂时管理河北剩余地盘的军政中心。沿线长期驻扎有大量禁军部队,并有多条人工挖掘的水道提供交通支持。
这次短暂的复兴,随着金人的南下而立即结束。当北面的幽州成为统御半壁江山的中都,邢台因为过于靠近帝都辐射圈而被直接压制。唯有在蒙古帝国的忽必烈时代,这里才再次成为元朝政治改革的试验田,但重要性已完全不能同之前相提并论。传统农业生产的中心已完成南迁,北方国际贸易则可以从大都、河套与甘州入境,加上元朝漕运大量依赖海路。至此,邢台的地缘性衰败已成定局。
北宋时期的大名府 已经是邢台的回光返照
此后,无论明清的整体布局如何,都已经和邢台没有太大关系。朱元璋时代的都城位于南京,邢台的边防重要性远不如北平。朱棣时代的都城北迁,又再次将邢台纳入京师的辐射圈内,成为匍匐于帝都之下的众多“郊区”。
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运河,并没有从当地辖区通过,进一步决定了邢台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的默默无闻。等到鸦片战争爆发与沿海交通地位上升,“隐秘”在内陆的邢台就彻底失去了地缘机遇。
错过大运河的漕运红利 让邢台在近代开始前就已衰落
今天,很少人会注意邢台这个地方。所剩不多的“名望”,居然是来自每年冬季的强劲雾霾。对于本身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来说,这样的结局怎么看都是凄惨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