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走出北大副校长

2019-06-21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海闻在虎林

编者按: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刘树新花甲之年依旧热血沸腾。今年64岁的刘树新,用20年时间研究知青历史,建成全国最大的知青博物馆,现在他是喜马拉雅电台“树新讲知青”的主播,几乎每个故事都有几十万的收听量。本报从中选取精彩故事刊登,以飨读者。

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海闻,1952年出生于杭州,著名经济学家,1969年3月至1978年3月在黑龙江省虎林县红卫公社下乡。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高校任教多年。1995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一手创办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07年恢复高考30周年时,央视曾采访海闻。他讲了自己当初下乡时的3个目标:改造自己、建设祖国、保卫边疆。年轻记者听后觉得不可思议。直到看了海闻当年的家信和日记,才感叹地说:“想不到你们当时真是那么想的。”那一年的海闻,已经经历了半百人生,看过大洋彼岸的繁华,创办了令世界同行尊重的商学院。而他依然认为:人活得“傻点儿”好,单纯点儿好。

归来,仍是此间少年

离开虎林后,海闻先后回去过5次。作为这里曾经的乡村教师,学生们闻讯后总会成群结队地来看他,这些学生本来也没比他小几岁,重逢的时候免不了喝酒、聊天。有一次一个学生说,“海闻老师,我们也许是你这么多学生中最没出息的,但一定是对你最有感情的。”

作为知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海闻一生桃李满天下。相比他在美国和北大的学生,虎林的学生确实很平凡:没上过大学,一辈子务农,但朴实、纯真、善良!说起他们,海闻总是饱含深情:“他们是我的青春。”

文革开始时,海闻正读初二,本应1967年毕业,但当时高中和大学都不招生,海闻就一直待在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1968年底,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我是我们学校第一批贴出大字报,响应毛主席号召,报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学生。”当时能成为到黑龙江边境地区上山下乡的知青并不容易,海闻家庭出身不好,属于“黑五类”:爸爸是右派,1944年正在大学读无线电专业的父亲投笔从戎,加入了国民党的远征军。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只要参加过国民党军队,都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海闻妈妈这边更是海外关系一大堆,两个舅舅和一个姨妈分别去了香港和台湾,后来又都到了美国。“改造自己”是海闻对自己的要求,1969年初,海闻写下血书,以领队身份成为杭州第一批到黑龙江上山下乡的知青。登上专列那天,妈妈和妹妹都哭得稀里哗啦。5天5夜之后,海闻来到了虎林。

海闻在美国

田间,最冷的天和最暖的人

从江南的大米饭、红烧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变成了天天只能吃五谷杂粮、酸菜、土豆的农家生活,一年吃不到几次肉,入冬后有将近半年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尤其是酸菜,海闻开始吃不惯。怕房东为难,也怕自己有“不能吃苦”的嫌疑,海闻硬着头皮克服了口味上的不适应,还学会了生吃大蒜。

冬天屋里冷,有时候不得不穿着大衣戴着口罩睡觉,早晨起来时眼睛眉毛上都是霜。脸、鼻子、耳朵、脚都冻坏过,冻坏的耳朵还发炎流脓。炎炎夏日到几十里外的荒草甸子去打草,渴的时候只能趴在水洼子边上喝积水。割小麦累得直不起腰来,秋收时满手被豆荚扎得都是血印,掰苞米掰得虎口肿胀。

可是,北大荒的生活也带给海闻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老乡们把这个17岁的文弱少年当成了自己孩子,大咧咧的女房东,张口就叫“俺家海闻”,生产队评功,老乡们总是给这个卖力的小伙子打高分,有人不服,说海闻虽然卖力但是农活技术差,老乡们就为他争辩:“正因为他技术差一点,才给二等工,否则应该是一等工。”多年以后,海闻想起当时的一幕幕,扑面而来的依然是暖暖的人情味。

老乡们也看中了这个小伙子的才学,不久就让他去村里小学教书,而且上来就是副校长,后来又到红卫公社中学任副校长。海闻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在北大荒得到了最初的锻炼。

1970年,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政策推出后,老乡们也把机会率先给了海闻。可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连续两年都在公社被卡下了。1973年,邓小平短暂复出,大力整顿,出台了“上大学要考试”的政策。经过认真备考,海闻三门课都拿到了“一等”。填志愿时,他专门挑了东北林学院的“道路工程系”,本以为到深山老林修路的苦差事,大概没什么人会跟他抢。可是希望再次落空,学校以“道路工程系”是保密专业为由,再次拒收了海闻。

又过了一年,大学招生回到推荐制。大队委在讨论推荐人选时,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海闻。然而,大队党支书李春生说话了:“我们不能再推荐海闻了,推荐也是瞎名额。”会议最后推荐了其他人。可是几天后,李春生找到几个党支部负责人说,“海闻的问题是政治问题,我们要先帮他解决政治问题,要培养他入党。”这就是贫下中农的领导智慧!看似不动声色,却带着洞察世事的深意。海闻后来撰文回忆说:“北大荒的艰苦日子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我常常想,要是没有那一段经历,没有那一段艰苦生活,我会了解中国社会吗?我会珍惜后来的学习生活吗?我会在留学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面前坚持下来吗?我会感激生活,始终充满激情吗?我会有今天的成功吗?”曾经与中国最底层群众有过近十年的“亲密接触”,这让海闻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接下来的3年,海闻所在大队的党支部帮助他踏上了艰难的入党之路。因为家庭成分原因,海闻的入党申请屡屡被拒,可是大家没有放弃,终于在1977年,海闻入党了。这在当时对他这样的家庭出身来说,简直不可想象。而更大的喜讯也发生在1977年——高考全面恢复了。

海闻在北大

燕园,那名壮志得酬的“老生”

可以考大学了,海闻很兴奋。一开始他准备报理工科,主要认为学文科“政治”风险大。可是他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没学过化学,物理也只学了个皮毛,很多课程不是复习而是从头学起。于是他果断弃理从文。即便如此,也要自学高中数学。白天他还要正常给学生上课,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复习。由于晚上经常停电,海闻就买了一大捆蜡烛,彻夜苦读。

那年,黑龙江省报考大中专的考生有近百万人,而招生名额才一万左右。为此,省里不得不举行初试和复试两场考试。初试定于11月底,只考语文、数学、政治。复试是在12月底,文科加历史、地理,理工科加物理、化学。海闻初试告捷,数学也拿到了98分的高分,于是他把第一志愿定为北大。复试写作文时,海闻直接把自己写哭了。近十年的求学路,真的是一言难尽。春节,正在杭州家中过年的海闻收到同事电报:“祝贺你考进北京大学经济系”。

26岁的海闻,成了大一新生。在班里,他的年龄中等偏上,看上去有点“土”,举止也有几分“呆萌”,比如他从虎林带来了很多木头,准备以后做家具,他甚至不知道学校图书馆可以上自习。初入燕园,他更多的是倾听和参与。大三那年,海闻将西方经济学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其后踏上了留美求学之路,成为北大恢复高考后第一位自费出国深造的学生。

对于一个当时已经30岁的人来说,留学面临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二舅开车把我从机场接去学校,车里的收音机在报新闻。他问我能听懂吗,我说听不懂。他说听不懂你还敢来读研究生?”可是北大荒的九年,早已教会了这个年轻人什么叫做“不放弃”。在美国长滩加州州立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海闻又拿下了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可是,拿到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终身教授职位的海闻,从未想过在美国“度过终生”。“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们一直很兴奋,想办法要回国。我跟林毅夫想办学,易纲和张维迎想办个研究所,然后大家就说那就一起办吧。”经过努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于1994年创办,林毅夫任主任,易纲和海闻任副主任。

2003年前后,时任北大副校长的林建华找到海闻,希望由他负责深圳研究生院的商学院。经过一番考察,海闻看到了深圳商学院的“百废待兴”,也看到了这座改革开放“桥头堡”城市和经济学教育结合的巨大潜力。拿着100万元的启动经费,海闻南下开启了“商界军校”的创业之旅。几年后,他把一批情绪低落的“调剂生”调教成了商海中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06级学生、目前的支付宝负责人王登峰。“他虽然考研成绩不理想被调剂,但面试时我觉得他比较勤奋踏实,就录用了他。”2008年,海闻精心耕耘的深圳商学院得到汇丰银行青睐,获汇丰1.5亿元人民币捐赠,并更名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这项捐赠是当时国内单项教育捐款最大的一笔,也是汇丰银行第一次允许另外的机构使用自己的名字。越来越多具有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优秀教授纷纷加盟汇丰商学院。2017年,汇丰商学院创办英国校区,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次在发达国家独立建设、自有产权、自主管理、自授学位的办学实体机构,也是中国经济教育研究的一次伟大输出。同年,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教授宣布加盟汇丰商学院。2018年,海闻高票当选“网易年度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初心未忘的海闻,在教育领域的创业耕耘就像当年他在北大荒的庄稼地播种一样,一粒一粒地种,满仓满仓地收。

刘树新 口述

本报记者 王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