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为什么让儿女“吃苦教育”?劳动和艰苦,更能体现教育意义

2020-06-04     教育思享

原标题:施一公为什么让儿女“吃苦教育”?劳动和艰苦,更能体现教育意义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听过的。

自古以来,吃苦耐劳都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近些年来, 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教育,同时也重视孩子的吃苦寻乱。家长们往往将孩子送到所谓的训练营来经受历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意识,磨砺心志,激发出自己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不退缩不放弃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斗志。

其中很多父母,甚至还会让孩子在寒冷的冬天赤膊上阵,让孩子感受寒冷,提高孩子的抗冻能力。亦或者孩子参加一些极限运动,让孩子的身体疲惫不堪, 我们能够理解父母是出于为了孩子好的心,想让孩子能够更加全面地成长,但这种刻意的吃苦有时候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身体损害,可能背离了吃苦教育的初衷。

施一公,是在结构生物领域知名的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同时也是西湖大学建立的倡议人。在他谈起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时,也强调了让孩子吃苦的重要性。

施一公育有一儿一女,是一对龙凤胎,为了让孩子吃苦,施一公曾经将两个孩子都送回了农村老家, 和农村的同龄孩子一起在驻马店一所农村留守小学里学习,并且同吃同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第一次见识到了农作物是如何耕种生长,也了解农民群体的辛劳,孩子们也明白了生活物质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施一公认为人并不是简单的动物,更不能因为吃饱穿暖而满足或者停滞不前,在那个非常贫困的时代, 因为相信科学,钻研科学,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国家也在支持研究科学,从而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实现了中国的富强,吃苦的精神是绝对不能被舍弃的。

施一公的这种思想,也是受到其父亲的影响,童年时期,施一公跟随父亲被下放到河南乡下小郭庄,父亲没有怨言一直做着村里的理发匠。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 父亲不只要照料家人,还会积极帮助村里和大队的人。70年代以后,父亲又去教书,搞技术革新,再之后辅导孩子们的功课,不管面对多么艰苦的环境,父亲都怡然自得,还有精力帮助他人。这对施一公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激励着他一直向上。

父亲的形象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一根标杆,也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所以我们知道,吃苦教育无论是从前和现在,对孩子都是有深远的影响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吃苦教育开始慢慢地流于形式,比如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曾将农场搬进校园,把“种田课程”列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希望学生们能够体验农耕的辛劳,学生必须在这里修满40个学时,得到劳动课的学分才能毕业。很多学校也纷纷效仿,意在培养大家的吃苦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只是来签个到,说说笑笑拍拍照。

所以说,吃苦教育的内核在于过程而不应该是流程,在劳动和艰苦中方能彰显教育意义。

在进行吃苦教育的时候要避免这类误区,父母们更应该注重细节,从孩子们的情感处着手, 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去引导孩子独立自主面对一些复杂的任务,同时尽力在生活中打造出一个艰苦的环境,让孩子自主调整,不知不觉就让孩子得到了锻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lI2g3IBd4Bm1__YWB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