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遵义行,话说一路游玩茅台镇、丙安古镇和习水土城,最后来到了遵义。遵义是个红色旅游胜地,每天在街道上,都能看到身穿红军服装的游客们,感觉很有意思。
遵义会议纪念馆
在遵义的两天里,主要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拜谒了红军烈士陵园,也登上了凤凰山。这里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前面的子尹路是交通管制的,便于众多游客的参观。
沿着遵义会议纪念馆前的子尹路一直走就看到了这个小馆子——陈记浑浆豆花面。前一天下午从红军烈士陵园步行回来时,就路过了这家小店,准备尝尝这个豆花面,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大叔奇怪地看着我,说,早卖完了。这就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生意这么好吗?明天一定早点过来尝尝。本来想和大叔多聊几句的,可是实在是很难听懂遵义的当地话,这让我苦恼不已。
第二天临近中午就过来了,这里距离我老城里的住处步行约10分钟吧。小店不大,这样的小桌子也就五六张吧,这个豆花面真是没见过,有些好奇。
据说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最初是素面,是一行善人家专为来湘山寺烧香拜佛的人开的,因而取利微薄,怎样才味美,不少人为此献计献方,到民国年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遵义豆花面,生意兴隆。
墙上略显简陋的简介里,用红字体进行了“王婆卖瓜”,上面写道:陈记浑浆豆花面有着数十年的悠久历史,岁月中精心打造。原遵义医学院正对面《陈记特色浑浆豆花面馆》原班人马操刀文理。最后几个字,我怀疑是写错了,似乎没有“操刀文理”的说法,是不是“操刀料理”的笔误?
小店里只有豆花面可卖,9元一套,这倒是省事了。老板心明眼亮,一眼就看出我是外地人,问了下我要不要辣?我赶紧说,一点点就好。这次的黔北之行,饮食不习惯,这种麻辣味道享受不来,倒是对一般人避之不及的折耳根情有独钟。
遵义豆花面柔软滑爽,辣香味浓,风味特殊,是遵义人的一种独创。面条上盖着一团雪白的豆花,面条浸在豆浆之中。豆花,有的地方叫水豆腐,是用前一次点豆腐的窖水存放几天后成为酸汤。用这种酸汤点豆腐,使豆腐没有石膏或卤水的苦涩味,比一般豆腐细嫩,比豆腐脑紧扎。
一碟蘸料
豆花面配料,吃法特殊。面条是上等面加适量土碱,用手工反复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宽面条,下锅后煮熟不软不硬,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讲究,有素、荤两种,素椒配有五种保密的佐料,荤椒还配有瘦肉丁、鸡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钩等,其味鲜美。这里是荤椒,贫僧不吃素。
先尝了一口面条,真的与平时的面不同,里面的豆花更是一种纯正的豆香。按照我们东北吃打卤面的做法,将小碟里的荤椒一股脑地倒进了面碗里,“唏哩呼噜”吃下去,真爽啊!
哈哈,刚才没发现,这里居然有免费的豆浆可以喝,赶紧来一碗。从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出小店的“简陋”,我却对这样的“苍蝇馆子”颇有好感,这样的小店一般都是做街坊生意的,并不用“花里胡哨”的装修来招揽客人,也不会过分取悦客人,主要精力都会用在菜品上,最有地方特色,性价比最高。
这时候,小店里吃面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我的小桌对面也来了客人。很快,他的豆花面也上来了。等等,怎么?他的蘸料为啥和我的不一样呢?趁着他去拿豆浆,赶紧照一张。想来,应该是老板看我不能吃辣,少放几种麻辣的调料吧。
接下来,又有新的发现,原来豆花面不是将蘸料一股脑倒进面碗里,而是将豆花与面挑入辣椒碟中吃。这顿豆花面让我吃的,既不是正宗的蘸料,又不是正宗的吃法,简直暴殄天物。下回在遇到类似的情况,先不着急吃,好好学习一下别人是咋吃的。
也好,有了这次经历,对遵义豆花面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是意外收获。上图是距离豆花面不远处的一家包子店,路过了几次,一直都有人在排队,看来他家的包子一定很不错,改天也去排队尝一尝。
待续,我在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