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政权为何不能一统天下?割据南方的第一次探索

2019-08-24   吟风社

孙吴政权和东晋南朝并称为南方六朝,可以说孙吴就是东晋南朝的预演。孙吴政权所展示出的外来者渡江、武人建国、对世族的依赖、南人北人矛盾、皇权博弈、仰仗宗室等等现象杂糅了东晋和南朝的许多特征。

在地方势力抬头,人身依附关系发生改变的东汉末年,旧秩序已不可维系,所以东吴的许多路线和曹魏及西晋有着相似之处。但江南和北方的情况是不同的,孙氏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在东汉末年的江南去走的道路。这既包含着第一帝国的崩溃,又包含着江南割据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两个历史交叉点的汇合,其复杂和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而孙吴政权的特征一再重现于其他五朝,也可以看出孙氏的尝试大体上是成功和可复制的。

东吴版图

整个孙吴政权都是一次探索,孙策探索的课题是孙氏集团能否在江南立足,孙权前期探索的课题是孙氏能否获得本地世族的支持,后期探索的课题则是孙氏能否完全压制世族从而改造孙吴政权。孙权死后权臣们对于孙权后期所遗留的问题经历了一系列厮杀,其后上台的孙休则重新致力于孙氏和世族力量的并存及再分配,最后的孙皓则又醉心于皇权的扩张。

可以看出,孙吴政权从孙策留下个雏形后,一直在循环往复于孙氏和世族力量的内部拔河。孙权前期的探索成功了,孙休的重新整合也有一定成效,所以他们在历史上名声较好。孙权后期的探索失败了,孙皓更是亡了国,所以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就烂掉了。

孙策

这样一个探索中的政权,其本身的存在就颇为不易,要整合好力量则更加困难。孙权本人有一定的北伐决心,而陆逊等人对于保土则比拓土更为坚定,两者相互依存但方针上又有分歧。诸葛恪的北伐主张最为坚决,但一次大败后就在剑拔弩张的朝廷中被政敌处决并遭到灭族。孙休时期君臣都没有太大的北伐兴趣,大家相安无事。到了孙皓时又开始疯狂北伐,可惜国家已经经不起他那样折腾。

在国力上,孙吴的国土面积不及东晋和宋齐梁,也不及北伐后的陈,开发程度也比后者差许多。孙吴政权一直到嘉禾三年(234),才开始计划把统治力量深入到丹杨郡的山地当中,这个丹杨郡可是吴国国都建业的所在地,孙权还在离建业不远的庱亭射过老虎,江南地区整体开发水平可见一斑。

孙权

而孙吴的对手却极其强大。东汉时期南北人口比例大致是八比二,所以前期的孙吴尚有威胁曹魏的实力,等到北方力量逐渐恢复后,曹魏和西晋的战争潜力远非孙吴可及。曹魏建立后所遭遇的石亭、兴势、东关、洮阳等惨烈大败,任何一次放在孙吴身上都是伤筋动骨的挫折,而家大业大的曹魏却还保持着雷打不动的姿态。

六朝时期的北方政权虽多,从政权整合力上看,能达到曹魏这个程度的只有西晋、北周、隋和中期的北魏。在这种情况下,后世的南方政权依然没能统一,遑论更加艰难的东吴。东吴对其他六朝政权的唯一优势大概就是有个疯狂北伐的队友蜀汉在,可惜蜀汉实力太弱,对曹魏的牵制力也随着时间的后移越来越不明显。

同时,曹魏的执政者从曹丕父子到后来的司马懿父子都非庸碌之辈,除能力优秀外,这些人还行事谨慎,难以找到空隙。他们大体上遵循政治规则,行事又雷厉风行,对汉魏禅代、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和魏晋禅代等非常情况都进行了较为稳健的内部处理,如果没有外力加以干涉,几乎不造成什么政权消耗。

因此,对于孙吴政权而言,它完成了探索江南割据政权这一历史使命,这一点上已经合格。就不要期望人家再超额完成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