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游乐场,我见到一位奶奶带孙子下来玩。小孙子大约有七八岁了吧。玩的过程中,奶奶比孙子还要忙!一会儿提醒他“地上不平,要小心”;一会儿又教他“要仔细听小朋友讲游戏规则,呆会才知道怎么玩”。
奶奶忙叨叨的样子,和周围气定神闲的父母们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行为的不同,归根结底是背后信念的差异。
在那个当下,我想,这位奶奶的信念是什么呢?她大概认为,孩子是不能被信任的,孩子能力有限,如果我不教他,告诉他该怎样做,他什么都不知道。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最近,我正好在阅读美国游戏治疗中心创始人兰德雷斯的著作:《游戏治疗》。
书中一直在传达一种对儿童最基本的相信,它认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朝着适应环境、个性成长、独立自主、保持精神健康,以及我们统称的自我实现的方向笔直迈进。
也就是说,孩子本身就有自我成长,自我引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非常强大。
我很喜欢这个态度,但坦白地说,起初,我也是有一些将信将疑的。这理论是不是有点太美好,太不接地气了啊?
我们不时刻管着教导着,孩子真不会变坏么?
不过现在,我对这个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与认同。
1
先说说我对我十个月小女儿媛媛的观察。小婴儿的世界是最纯净的,他们几乎听不懂我们的语言。因为无法沟通,也就免于教育。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自我。
我看到为了喝到水,她会努力尝试怎样使用吸管杯;
为了探索周围,她开始摸索怎样爬行;
看到我们都走来走去,她自发地学习站起、蹲下。
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她有想要增长能力的强烈内驱力,也有学好一项技能的决心和毅力。
就说这几天吧!她想尝试自己站起来。我观察到,一有时间,她就会主动练习,尝试一次站得比一次长,就连在睡梦里,有时还会迷迷糊糊醒来,爬到床围边,扶着练习站。
真是不分昼夜地努力啊!
每一次能稳稳站起很久时,她的小脸上就会扬起满足又惊喜的笑容。
整个过程中,没人会教导她,“这阶段你该练习站了,这是走之前很重要的一步,一天中我们最起码要练习站一小时,站的技巧是这样,前倾容易摔跤……”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遵从着成长的规律。
2
可孩子渐渐长大,就很少再有这么清静的好时候了。
自打她能听懂话,大人的教育就开始侵入:
这么多饭必须吃完,不能剩,多吃点,才能长好身体。来!再吃一口!
怎么会不冷呢?过来再多加一件衣服!要保暖
这个你不能爬,你还太小,爬不上去的。
我们不相信孩子冷暖自知,饥饱有数,不相信他们能有判断力。
当然,涉及到安全问题,的确要及时阻止孩子。可很多时候,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都是一场徒劳,甚至起到了反作用——过多的教育,让孩子成长的原装系统开始乱码、混乱;甚至因为影响到了孩子的独立意志,最终事与愿违。
举个常见的例子,每个人都是天生爱美食的,孩子也不例外。可如果我们将之上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孩子没有吃到我们期望的标准,必须哄劝、强迫孩子吃,孩子对这件事天然的兴趣就被破坏了,为了反控制,想体会“为自己做主”的感觉,他们会吃得更少。
据说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吃饭困难户,瘦得可怜。奶奶喂饭时,总是要趁我不注意塞进我嘴里,有时还要和我玩游戏吃,劝我帮妈妈吃一口、帮爸爸吃一口、帮姑姑吃一口,我才能勉勉强强吃完一小碗。可现在,我不用帮任何人吃饭了,想少吃点瘦下来,都控制不住自己。
用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的话来总结就是:“要破坏一个人对什么东西的兴趣,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对这个人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是人类经常做的一件非常傻的事,就是把自然而然的东西赋予一些非自然的意义,把来自这个人内心的天然的动力,变成来自外界的强加。”
而这,不就是咱教育中经常干的事吗?
3
吃饭、穿衣、玩这些事,孩子有天然的兴趣不难理解,可对于学习、练好一项技能这些需要付出很大的决心与毅力,又经常很枯燥的事,不多管着、监督着能行吗?
其实道理也一样,管多了适得其反。
我先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在小学、初中时,我基本都处于放养的状态。学习成绩也一直挺不错。自打上了高中,我妈恍然醒悟,集中火力管我学习之后,我就开始成了一个神仙都扶不起来的阿斗。
我妈当时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密不透风地管控我,就连我放学迟了几分钟到家也要质问清楚;另一个就是逮到机会就跟我强调学习多么重要。
在这样的强力监管之下,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总想为自己找点控制权。
妈妈觉得向东好,我就向西。向西并不是我真觉得“西”好,只是因为妈妈让我往东而已。所以,那时我的学习是一塌糊涂。
但上了大学之后,没人再管着我了,我自身的力量与判断力又渐渐冒了出来。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没人逼迫,也能自发努力。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想怪罪父母什么。不论他们做了什么,我相信他们都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并且,就算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依然是有选择的。只是我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我的成长经历让我相信,每个人刚一出生,就像设定好生长程序的种子,有笔直生长的内驱力,同时也有破土发芽的决心与毅力。
如果没有笔直生长,那一定是遇到了某些阻碍。
4
不过,放在自己身上成立的道理。有了孩子之后,还是觉得很不踏实。
也许我们从没有被信任的体验,也就很难完全信任孩子。
生怕一松手,就失控。
可最近有两件事,还是触动很大。
第一件,是关于心心学跳舞。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心心有些害怕舞蹈老师,所以不太愿意跳舞。在我开导之后她又继续学习了。
这学期,因为要参加比赛,孩子们练得很辛苦。没有舞蹈课时,心心都会很开心。
我一直以为下学期她肯定是不想学了,心想要不就停了吧。与她商量时,也是没报任何预期的。可没想到,她却告诉我,还想继续!
我很怀疑,“你想好了啊,别的小朋友都在睡觉,老师叫你起来练舞,能行?”
“可以!”
“为什么啊?”
她扬起小脸,坚定地告诉我,“因为我想要做一个很厉害的人!”
哎呀妈!老母亲差点感动得眼泪哗哗。
另一件事,是关乎她学英语。这学期给她报的分级阅读课程也结束了。我同样征求她的意见还要不要继续。
她一口就否决了。可完了又补上一句,“但是,我希望我能读得最好(在幼儿园)。”
这两件事,让我看到,孩子自身就有想变得更好的源动力。这就像,大部分孩子都喜欢恐龙,再大点,又想成为有魔法的公主,或是超级英雄。他们向往有力量、很强大。
但不同的是,有些事,比如跳舞,其中的辛苦、困难她有信心去克服,而另一些,比如学英语,她还需要我们的帮助。
也许有人会质疑,那是你家孩子。我家娃不逼着,绝对不想吃多余的苦,能懒一点是一点啊!
我想,如果一开始,我就替她做好决定——必须学下去,再想方设法劝说她,说不定等来的就是另一番风景了。
当孩子没有选择的自由,你就很难听清他内心真实的声音是什么。
5
噼里啪啦说了这么多,是不是代表,父母们只要选择相信,就什么都不必做了呢?
当然不是。
当妈的其实都知道,多数孩子都是想变好的,可有意愿,没行动啊。
热情满满地要上某个兴趣班,却因为太难中途想放弃;
是想拿第一,可一学起来就心不在焉。
正因为这样,才慢慢失去了我们的信任。
没错,孩子和我们一样,也都有人性的弱点。比如好逸恶劳、畏难等等。
这时,就需要父母的帮助了。协助他疏散情绪问题、扫除错误观念,用更适合他的方式助力他的坚持、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这,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除此之外,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们如何看待她,几乎决定了今后她如何看待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做的是多给她积极反馈:关注她的举动,告诉她我们看见了她的努力、决心与毅力,从我们的话语与欣赏中,她得以确信自己是好的,有力量的,能做到的。
这么说来,好的教育是懂得克制的。
如同卢梭所说:“以敬畏的心态对待童年,不要急于对她做出是好是坏的评判……在你强加干预之前先给她时间自然生长,以免惊动了他……童年是沉睡的理性。”
是的,相信种子的力量,而非化肥的效力。
我们,只需站在孩子的身边,向他热情地表达我们的欣赏,毫不吝啬地展现我们的相信,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专注与在乎,这些就如同恰恰好的阳光、雨露,能最终滋养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心心妈:两个女孩的妈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愿与你分享所学,以孩子为镜,一起在生活中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