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被“ZAO”刷屏了吗?
图源:路透社
这款以“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为slogan的智能换脸app,在上周五(8月30日)晚上被上传到苹果应用商店后,立即开始了病毒式的传播。上线第二天,其下载量就飙升到了免费下载榜单的第二位,虽然这两天热度有所下降,但截至发稿时,依旧保持在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的第一名。
根据追踪全球应用下载量的公司App Annie的说法,截至9月1日,“ZAO”已经成为中国iOS应用商店中下载次数最多的免费应用程序。
这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换脸”App, 使用者只要上传自己的高清照片,就能将本人面孔与热门影视剧片段中的明星面孔置换,并且通过“造视频”与“造表情”两种主要功能将换脸视频导出为可微信分享的小视频。
然而,这把火燃得快,灭的也很快。上线仅两天,微信就禁止了“ZAO”的分享链接,将其认定为“风险页面”。“造视频”功能也很快被停用。应用商店中“ZAO”的评分,也从最初的4.6分一度跌至1.6分的超低评分。甚至因为争议过大,苹果应用商店在一段时间内关闭了其评分的显示。
在这场风波中的种种争议,都指向一个词——“隐私危机”。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不可避免的让那些适用于旧时代的知识、文化、法律和伦理道德产生滞后性,这就会引起大众对这种技术、及其法律条文的不完善可能带来安全危机的恐惧。在最初的娱乐狂欢式传播之后,更多使用过这款App的人开始对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感到后怕。“风险”、“不安全”成了风波过后,给人们留下最鲜明的痕迹。
为此,“ZAO”官方甚至发布了一份“道歉声明”,支付宝官方也表示不存在盗刷风险,但仔细想想,这种AI人脸识别的危机确实不存在吗?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又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种危机呢?
人脸识别功能的“一步天堂”
相信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国泰民安张学友”的传说。
图源水印
自从2018年4月7日的张学友演唱会上,警方利用演唱会的智慧安保人像识别功能抓捕了一名在逃嫌犯之后,在接下来一年他的巡回演唱会上“捷报频传”,我们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新闻中看到又有嫌犯在他的演唱会上落网,张学友因此被称为“逃犯克星”。
截止2018年底,共有60多名嫌犯在“逃犯克星”的演唱会上落网。而在张学友演唱会完成“五杀”、“七杀”、“九杀”的热搜背后,正是AI人像识别系统强大的智能化功能。
人脸识别系统是近两年在中国警方的天网系统中才得到普遍应用的功能,在张学友演唱会的检票口位置就设有几台应用了这一功能的摄像头。摄像头摄取的人脸信息可以直接对接到警方的数据库,通过移动警务终端和大数据后台分析可以很快定位嫌疑人并最高效的进行抓捕。
警方的配备的移动人像身份核验系统
除了声名大噪的“张学友抓逃犯”事件,这种智能的AI技术也在时时刻刻发挥着重要的维护安全的作用,我们再也不会对“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抓住了偷手机的人”这样的新闻感到大惊小怪,毕竟它已经成为我们如今和平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碟中谍4》(2011)中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
科技原本是中立的,AI 人脸识别系统更是这样。而应用了这一技术的换脸功能,却似乎从诞生开始,就带着一些不光彩的意味。这也是“ZAO”这款App令人担忧的原因之一。
危机出现:被滥用的技术
一项技术从“泛滥”到“滥用”需要多久的时间?
在过去,这可能需要很久。而在智能化时代,却只需要短短不到一年。
2017年9月,利用Face ID进行人脸解锁的第一款苹果手机iphone X发布,当时的新闻标题都在宣告人脸识别时代的到来。其实苹果公司早在2010年收购瑞典面部识别技术公司Polar Rose时,就已经在为开创人脸识别时代做准备。到了次年3月,人脸识别已经成了智能机的标配。
随着人脸解锁在智能机中的普及,“刷脸支付”的抢滩战也在各大科技公司中拉开了序幕。直到今年,几乎所有电子支付方式都支持“刷脸”功能。
虽然Face ID一直以安全作为其标榜的主要功能,但要那些习惯了将“密码”深藏于心的普通大众,把自己最重要的解锁工具转变为每日暴露在外的自己的脸,还是不免生出一些惶恐。此次“ZAO”的安全风波中讨论最多的,也是在于用户上传了自己完整的面部信息后是否会造成信息泄露并最终导致账户被盗刷。
在iphone X掀起人脸识别的狂潮仅仅三个月后,一个名为 “DeepFakes”的账号在Reddit平台发布了几个色情视频,并且引起了巨大轰动,因为所有视频里的女演员都被利用AI换脸技术换成了知名女星的脸,比如“神奇女侠”盖尔·加朵和“赫敏”艾玛·沃森。
被换脸到色情女星身上的“神奇女侠”盖尔·加朵
虽然Reddit很快封掉了这个帐号以及相关的群组,Google、Twitter以及知名色情网站p站等网站都禁止相关的搜索,但一种恐慌还是不可抑制的传播开来:“你也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色情影片的主演。”
并且,“DeepFake”却从未真正消失,Reddit上的始作俑者将它的代码开源,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在脑洞的加持下制作更有噱头的AI工具和换脸视频。
电影《逃出绝命镇》的导演Jordan Peele利用AI换脸和智能声音模拟技术,借奥巴马之口说出“川普是傻x”这样的话,借以提醒人们警惕信息时代的技术造假。
“ZAO”这类手机App的普及更进一步降低了利用AI技术伪造现实的门槛,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其受害者的时代,我们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危机的到来。除了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身份、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还能做些什么呢?
五花八门的对抗方式
智能人脸识别系统在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有保障的同时,也在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甚至带有人脸识别、表情识别、行为识别功能的摄像头都已经进入的杭州校园,用于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课堂反馈。
考勤及行为分析摄像机MegEye-C3V-920和行为分析服务器能够通过对课堂视频数据进行实时的结构化分析,得到学生行为、表情、专注度、前排上座率等多维度课堂数据反馈。
在这样全方位的监控下,人们也在用自己方式与大时代下的隐私焦虑进行着对抗。
普通人的方式:掩耳盗铃
当我们想要从被动的注视中隐藏起来,挡脸是我们最原始、最本能的匿名方式。
在《古怪的身体》一书中,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记录了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座修道院,里面的厕所既没有门也没有隔间,而是在出口处挂着很多面具,意在让人们上厕所的时候戴上。他们认为只要把脸遮住,被人看到不雅的拉撒也没关系。只要看不到你的脸,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份模糊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允许。
于是,爱自拍的人在对镜自拍的过程中可以用手机挡脸的,直播的博主也可以一个可爱的gif图片挡住自己本来的样貌。但与其说这是一种“对抗”,不如说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这个普遍匿名的网络对个人隐私的“渴望”。
更有如利用人脸露出作为营销噱头博关注的“乔碧萝事件”,更加体现了每一个匿名账号背后对“真相”的如饥似渴,无论是从好的一面,还是坏的。
无论是挡脸还是刻意露脸,我们看似在其中掌控着自己隐私的“暴露权”。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获得他人的注意,以满足社交需求,也可以用适当的暴露为自己谋利。但在面对新技术的出现时,普通人也会为个人的信息安危感到恐慌。我们的“挡脸”,也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罢了。
艺术家的方式:直面镜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前卫艺术家葛宇路,曾经因为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条街的“葛宇路事件”而走红。而在“葛宇路事件”曝光的同年(2017年),他又创作了另一行为艺术作品,《对视》。
2014年,葛宇路在北京百子湾发现一条无名路,他按照附近路牌的规格竖起了一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葛宇路”路牌,3年内没人发觉异常,路名被百度地图、高德地图采用 / 图源:央视网。
在《对视》的创作中,他寻找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监控摄像头,通过搭脚架爬到监控摄像头的前面,然后与监控摄像面对面进行注视。
往常监控都是来监视我们的,我是不是也可以看它?在这里,我质疑的是一种监控的权力。我对它并不能做出实质的改变,我只是盯着它,争取盯几个小时把背后看我的人看出来,或者说我们之间能够有一瞬间的对视,我觉得那就很棒了。- 葛宇路 -
在这个过程中,葛宇路用自己的方式质疑监控的权力,用社会实验的方式进行反思。
与此类似的,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节的著名艺术家徐冰,也曾用独立影像的方式对遍布城市的监控摄像进行过反思。
《蜻蜓之眼》截图
这部由徐冰导演,诗人翟永明、张憾依编剧的影片《蜻蜓之眼》,没有演员、没有摄像师,全部素材取自各种不同空间、场景中的监控录像,经剪辑而成。用编剧之一翟永明的话描述,就是“全中国的摄像头都是我们的摄影师”。
他们用自己身为艺术家的敏感,察觉出如今“被监视”的普遍,并且用艺术创作来与无处不在的隐私危机表达反抗,并试图与形成这种状况的技术本身进行交流对话。
科学家的方式:用AI对抗AI
既然隐私危机由AI技术带来,科学家也在试图用AI来对抗它。
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 (KU Leuven)的两个的大学生,就尝试制作了一个40×40公分的图片,将这张图放在你和智能AI摄像头之间,就好像穿上了“隐身斗篷”,AI将不会识别出你的存在。
只要将这个“隐身衣”移开,AI就会重新识别你的存在。
这个成功被骗到的AI是目标检测界的翘楚YOLOv2,仅需一张(经过科学制作的)图片,就能让你在智能监控中实现隐形。这种方法在他们的论文中被称为 “对抗性补丁”(adversarial patch)。
另一边,不满于人脸识别的滥用,俄罗斯最大的科技公司Yandex的技术总监Grigory Bakunov与其他几个黑客一起,开发出了一种“反面部识别算法”。这种算法通过化妆的方式实现,只要在脸上画出特定的线条,就可以有效干扰AI的面部识别。
Grigory Bakunov声称这项技术非常有效,并且对于男女都适用。但为了避免技术被滥用,他并没有公开反人脸识别系统的详细算法和原理。
“在俄罗斯,面部识别系统正被不同的人们使用着。在莫斯科,要避免被摄相机拍到脸几乎是不可能的。”Grigory Bakunov这样表示。但他也同样意识到了这样的“隐身技术”也有可能被用来作恶。
“技术是一件好事,但对我而言,道德具有更高的价值。”所以Grigory Bakunov选择了不公开这一的技术。
政府的方式:立法限制
今年5月,美国旧金山监事会于通过一条新禁令,决定禁止该市所有单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包括警察局等政府部门。也因此,美国旧金山成了全球首个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这一举措旨在加强新技术的监管,并消除个人隐私泄露的隐患。美国加州的奥克兰和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也紧随其后表示,将在未来考虑实行这一禁令。
有城市实行禁令,也有政府反其道而行之。今年2 月,英国伦敦一名男子因为在面部识别设备前遮住了自己的脸,而受到了警察的调查,最终因“行为不端”被处以 90 英镑的罚款。
英国的政府官员做出了回应,他们认为这项AI人脸识别是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使得警务更加高效,是在保障居民的人权。
两种截然不同的政府态度,正显示了AI人脸识别技术的两面性。而如何在其中进行取舍,并且制定出一套适应新时代的法律和伦理规则,这是迫切需要政府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的。
写在最后
人会犯错,AI也会;人会说谎,AI也在学着辨别人类的谎言,并且伪造让人难以区分的现实。
AI换脸所用的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GAN),曾经被评为十大可能影响未来的创新技术。在人工智能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身处其中,虽然以一己之力无法逆转后真相时代的来临,不过也不用太害怕,你看,不管是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政府,还有这么多人在为了我们的隐私安全做着不同的尝试。
“安全摄像头还安全吗?”这个问题,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比人工智能的成长速度,更快的进步。
你用过“ZAO”了吗?怎么看待它带来的争论?
你有什么更好的抵抗危机的办法吗?
欢迎在评论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