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已经到来,你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你是否有过跳槽的打算?是否仍在现有岗位观望?
知名机构丁香人才面向医疗机构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进行调研,总结出这份《2019 年度医疗行业招聘发展调研报告》,说说医疗行业招聘求职变化这些事。
2019 年整体医疗招聘市场中,42.8% 医疗机构 2019 年度招聘人数同比 2018 年基本不变, 32.5% 的医疗机构增加招聘人数 10~29% ,医疗机构整体招聘规模还在扩张。
供需指数(该城市职位被投递总数比)
然而,丁香人才通过已发布职位数量及对应投递量测算出各地区供需指数,各城市供需指数同比提升。
也就是说,虽然部分医院招的人变多了,但竞争同一个岗位的人也多了。其中,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北京竞争压力依然排名前三,与去年一致。
整体来看,医护工作者对现有的工作满意度平均分值为 3.07 分,刚刚过及格线。
大部分人对现有工作中的工作内容、通勤距离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对于培训进修机会和薪资水平的满意度较低。
在调查中发现,各大医院因科研压力或促进学科发展更倾向于招聘博士、中高级人才。
为了吸引人才也愿意倾斜更多资源培养博士,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博士、中高级在调查中对工作满意度评分更高。
医疗机构招聘负责人表示 2019 年度内科、外科、急诊科是离职率最高的科室。
历年调研结果中,薪酬不满意是导致跳槽离职首要原因,其次是晋升机会有限。
薪资涨幅越高,跳槽驱动力越高。如果涨薪只有 10%,基本难以驱动一个医生跳槽,只有至少薪资涨幅达到 30~50% ,40% 的人才会选择接受新工作。
不过也有 3% 的人表示,对现有工作非常满意到“给多少都不想跳槽”。
此外,不同科室有不同的痛。妇产科觉得工作压力大,加班导致工作生活失衡想跳槽。眼科觉得钱不够之外,想去其他城市发展也是跳槽的重要原因。
在跳槽选择中,公立医院因工作稳定、薪资福利体系的完善以及单位的品牌影响力大,依然还是求职者的主流选择。 14.6% 希望跳槽去民营医院,同比 2018 年有提升。
就业难不难,先看应届生情况如何。10 月秋招开始后,截止 10 月 30 日,调研发现 88% 的医学生没有拿到确认的 offer 通知, 12% 的人收到了 3 个以下 offer。
也许因为 10 月秋招刚刚开始,各大医院的招聘计划还未放出,导致市场上符合毕业生意向的工作机会偏少。
30% 的应届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月薪可以过万。然而实际情况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需要参加规培,在 1~3 年内,每个月只能领取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直面真实的生活,实在有些残酷。
虽然竞争增大,然而对已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调研中发现:76.9% 的人在 6 个月内即可找到一份新工作。有工作经验且目标明确的话,31.1% 的医护通常花 2~3 个月可以完成跳槽。
在口腔、眼科、儿科、妇产职能对比下,口腔科非常抢手,35.5% 的人可以在 1 个月内找到新工作。
对于妇产科和眼科人群来说,2~3 个月找到新工作人数的占比最高,算是求职的“黄金周期”。
此外,一半以上的儿科群体能在半年内“随时”找到新工作,这说明目前的市场上儿科群体的求职流动性和市场需求都比较大。
虽然有 57.9% 的医疗人才想跟东家“说再见”,但是产生实际求职动作只有 28.7% ,大部分人还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
从招聘单位调研数据也反映了市场的实际情况。医疗行业实际流动率并不高, 7 成以上的医疗机构反馈 2019 年主动离职率在 10% 以下。
为什么会这样?
医疗行业和事业单位情况类似,大部分人的离职道路并不顺畅,即便是自己非常想要换工作,还要需要家人支持和单位放手。
调查结果表明,25.2% 的医护工作者离职阻力是“家人不同意”,33% 的人是因为“单位不同意”。
还有 22.8% 的人,虽然单位同意了,高额的赔偿金却成为离职的拦路虎。
当一个医生因 40 岁还没有晋升中高级,发现跳槽很困难、思考如何规划好未来职业发展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良好的信号。
2019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曾牵头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意见》,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被业界视作“国字号”重量级促社会办医“大文件”。
在这样的鼓励下,原本处在观望状态的部分医生或许会更有勇气离开体制。和一潭死水相比,有所改变总是好的。
种种趋势都表明,未来的医疗人才将不再固守在一个单位里坚持到退休,而是拥抱更多不同的选择,并根据自己发展阶段不同,可以选择在公立医院成长,也可以选择民营医院服务更多患者,更凸显个人价值。
我们期望,2020 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