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折扇,
一尺二长。
竹木制成扇骨,
书画谱写扇面。
用时散开,聚头扇尾,
张弛有度,轻拈慢摇,拂像万千。
中国人手中的折扇,在上千年的无数开合间,历经千秋岁月的历史变迁与百态众生。它不分春夏昼夜与天南海北,无畏皇权富贵与谗邪奸佞,时刻扬拂怀袖两旁,成为中国人袖袋里的一部醒世哲学。
折扇又名聚骨扇,竹木为骨,韧纸为面,炎日里从箧奁取出,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折扇最早起源于中国。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表现出了中华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早期纸折扇的扇骨数量一般为6根,后世逐渐增加,有竹片、木片、鲸须等材质。
扇子,最早来源于东方文化,承载着几千年的艺术与文明,一直以来作为东方文人雅士的袖间雅物,或使女子风情万种,或使男子风流倜傥,很受喜爱。同时关于它的起源,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不同说法。
在北宋时,日本、高丽精美的折扇不断流入中国,当时相对简陋的中国折扇逐渐淹没无闻,于是南宋以来史家多以为折扇是舶来品。其实不然,据史料记载,折扇起源于汉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宠物。到了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成为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器具。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普遍使用了。
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它以其不易损坏、便携的特点,成为古人炫耀的一种方式。
起初,人们用它来写字,后来才作画。不少名家把字和画留在折纸间,不经意间将折扇散开,实则是有炫耀之心,欲使人驻足欣赏。窈窕淑女,或执扇掩面,或挥扇轻敛,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优雅与浪漫;翩翩公子,手摇折扇,亦是风流倜傥。
折扇的历史悠久,其选材和制作也有各有不同。
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各有不同。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动手制作简单的小折扇,虽谈不上美轮美奂,但却是一份情怀所在。
扇子的美好寓意
扇子,是中国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历来文人墨客喜欢在扇子上面题诗作画,言情托志。在古代,扇子有时被看作是官职的象征,大概是因为古代官员多为文人出身,而文人又常随身携带一把扇子,在各种场合中常持扇揖让。三国时诸葛亮手执羽扇运筹帷幄,其神态悠闲自若,后来人们又把羽扇看作是智慧的象征。
宋之前的女性与扇诗画古代女子最中意一枚枚圆形有柄的团扇,把它视为儿女情长、美好的定情之物,既可作信物,又可述衷肠。美好寓意的赋予,谱写了很多浪漫的故事。心灵手巧的西施用麦草编成扇,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予越国大夫范蠡,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
纸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折扇骨,大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内容有山水花鸟、书法诗词,可谓无所不包,雅俗共赏!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 ,一面可能是空白,清风袭来,暗香浮动。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小小的扇子,历经千年,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也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成为了人们手中倍加讨喜的雅玩清赏!
东方美物
每日一赏
名称:小叶紫檀扇子
特点:中国风宣纸扇子空白洒金折扇
可自主 进行书法创作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