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是分享给家长以及众多十几岁的青年的,文章作者是位资深知名学者,本文章也已经于今年10月在台湾《看》杂志发表,作者推荐的书目都是根据自己数十年人生阅读经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与豆瓣排行榜和所谓的鸡汤学、成功学人士列出的书单,截然不同,非常值得一读。
以下为正文:
为什么要推荐图书?
读错了书是很严重的事情,它很有可能误导人生。所以一直想等有时间讲清楚的时候再推荐。近日有朋友让给在美国的十几岁的孩子推荐书籍,所以赶紧列了一个最基本的书单,并点出推荐这些书的原因(这是重点),在此发表给其他读者朋友参考。
这个书单是我和妻子康尼一起列的,因为她多读文学书(热衷19世纪西方文学,尤其偏爱维-多-利-亚时代英语小说),我则偏重经典的政经类作品。我们都会强力向对方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这里推荐的都是我们共识共鸣的作品。
以我们自身的经验和读到的一些人物传记资料,十几岁的孩子完全可以跟成人看同样的文学、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跟成年人一样思考和探讨问题。把他们当大人,他们就成长得更快。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促成一个心地善良、诚实正直、人格统一的人,其次才是为事业有成。但读书多绝不等于就可以成为一个良善的人。人有良性、恶性;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形成。
而读书多少,跟一个人是否能正向、良性发展,并不是划等号的。所以,读什么书,吸收什么价值远比读书数量更重要。
对于文学书,我们认为19世纪的西方作品远比当代的更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尤其是对青少年)。
不少人觉得19世纪的文学已是恐龙,没耐心去看。那真是天上掉下的珠宝不捡。整个20世纪(尤其二战后)到迄今为止的文学作品,统统不看,不会有多大损失,而19世纪的主要西方文学作品如果不看,对身心健康所造成的缺憾、缺陷是不可估量的。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经济方面的书选对了非常、非常重要,是奠定常识、信奉市场经济价值的基础。有了读精华的文学和经济作品的基础之后,政治方面的书籍自己就很会选择了。
以下我按照几个类比做了图书推荐。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分享文学类图书。
19世纪文学名著汗牛充栋,我们的选择和为什么做这种选择:
1.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荒凉山庄》(Bleak House)
《小杜丽》(Little Dorrit )
这四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少年。故事内容其实并不重要,看完情节都忘光了也没关系;最应该关注的是作品里主人翁那种思维方式和讲话口气:清纯善良、清澈透明。换句话说,是跟老练世故、精明狡猾、世俗功利等完全相反的东西。20世纪后,即使在西方,那种清纯、单纯的东西都少到快绝种了。但朝这个方向努力,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百利而无一害。
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极好!虽然他的小说多数都很长,人物众多、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且跟现在有很大时空距离,也有相当多反资本主义的东西。
但我们看重的是:狄更斯的作品,不仅是主人翁,里面还有各种各样很美丽、纯良的人物形象,非常能帮助陶冶人的情怀,增强人性程度,有助于孩子成长为心地善良的人、认真的人,绝不玩世不恭的人(玩世不恭是非常可怕的东西,它几乎可以确保一个不幸的人生,哪怕他不去毁害他人);更不是左派那种装模作样、只想让别人认为他们是好人的伪善者。真正的保守派才是更有人道情怀、真正要解决问题的人。
以狄更斯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多数都反对工业革-命、抨击新兴的资本主义。这主要出于他们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但并不等于他们认同今天的左派。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对只“关注”非洲或他人的贫困、却完全漠视自己家孩子和丈夫的伪善者充满厌恶,几乎到了认为那是恶之最的地步。
狄更斯冷嘲热讽上流社会夸夸其谈“公共事务”的矫情,全然蔑视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这些都说明,在弘扬人性、人道情怀的同时,狄更斯并不像今天的左派那样丢掉常识。
狄更斯用他那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常理:不是爆发了多少金钱、爬上了多高的社会地位,你就自然成了君子/绅士或淑女,而是努力追求纯真、善良、正直这些价值,你才能成为君子。
狄更斯作品的另一重大特色是高度体现了中国人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警示世人:要做诚实、良善的人;害人者必遭灭顶之灾。狄更斯也给人以希望:世界虽然到处充斥邪恶,但真善美终将胜利。
建议所有懂英语的人都去读英文原版,中文翻译差太多,最好的也是跑了味的啤酒。狄更斯的所有小说都有(英语)录音版,多数朗读都棒极了,推荐Simon Vance和B. J. Harrison,两人都朗读得非常好,好在读出了书中主人公那种清纯、那种良善。
看(听)完上述四部作品后,如果喜欢,就会去找狄更斯的其它作品了,下一步首选:《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该作品里有纯美的小女孩,有法国大革-命中凶狠的恶妇(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负面角色之一),有为心爱的女人而替情敌赴刑场的救赎形象,更有狄更斯本人对残忍的法国大革-命的准确、正确的解读。
《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是狄更斯最后一部完成的作品,也是他最好、情节最复杂的小说,推荐给喜欢文学的朋友。
狄更斯的书,多数都有让人回头重读几遍的魅力。如果有时间精力,读完全部狄更斯,绝不会后悔。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能让孩子打一个很好的做善良、正直的人的地基。
对女性青少年来,康尼认为,除了读狄更斯之外,必读勃朗特姐妹(The Brontë Sisters)和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小说,否则如同没完成女性基础情感教育。
2. 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堂吉诃德》(Don Quixote)
千万别因为小说里堂吉诃德干的那些荒唐事、故事的乱七八糟而阻止你读完这本名声震天响的书。
评论家们议论的堂吉诃德有多勇敢或多可笑,统统都不重要!这部书最令人震撼的,并不是堂吉诃德的骑士勇气和最终失败了的理想精神,而是(这是重点的重点):堂吉诃德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现实中就更别提了)几乎无人可匹敌的、真正的gentleman(“绅士”或“君子”的翻译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英文gentleman所包含的内容。
中文里居然找不到准确翻译这个简单英文字的词汇,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讨)。狄更斯的很多人物可谓堂吉诃德这种gentleman的翻版。
堂吉诃德那一堆表面上的荒唐之举,每一件都展示一颗极为良善、纯美的心。那是一个被打到遍体鳞伤、惨不忍睹也永远不会变成坏人的人,一个现实中不可企及的极品好人。堂吉诃德的侍从、没文化的桑丘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gentleman,其善良、同情之心、对主人的忠诚、对人和事的常识判断、评论等等,都绝对让当今文化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的最精彩之处,主要表现在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对话上。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gentleman和一个现实主义/常识主义的gentleman的对话。要么富有哲理、要么俏皮智慧。总而言之,这部作品里的“理想”和“现实”都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这俩是没有掺半点水分的gentlemen!
这两个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gentlemen,上帝造的理想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书里就几乎没坏人,或者说,坏人都是抽象的,好人则是具象的。所以看这部作品,想学坏没门。坏人看完也得认同,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两个大好人。
我家有六个不同年代的英语译本(原著西班牙文),每本都能清楚地看出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经典之处,唯一的杨绛中译本,头都看大了,仍是一团浆糊,看不出名堂。
杨绛的前言表明她(和钱钟书)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的精华,她只是转述了西方的某些评论而已。当然,杨绛的翻译已颇具匠心,而且可以看出,可能有她先生钱钟书在幽默方面的帮忙(唐吉珂德和桑丘都非常幽默),有些句子也译得相当俏和妙。公平地说,此书中文译本的没法读,不是杨绛的问题,而是中文本身的问题(欢迎有专家探讨)。
英译录音版Robert Whitfield的朗诵把两个近乎完美的人近乎完美地展示出来。哪怕一个恶棍听完,都起码会变成一半好人,下辈子绝不想当坏人了。
3. 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白痴》(The Idiot)
与狄更斯的小说同样,陀氏的书也都很厚重,故事内容跟今天有十万八千里,很难让浮躁的当代人读下去。但对陶冶人性、塑造人生、探讨重大议题有永恒的价值。推荐《白痴》的目的,仍和推荐前面几本书的目的同样:看看单纯、善良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英译也都有很好的录音版,仍推荐Robert Whitfield读的。读完这本,你很可能会想去找陀氏的其他作品。
《罪与罚》对十几岁的孩子最容易读下去,因为情节是侦探小说,让人不得不一口气读完。但探讨的议题却非常重大:可否以正义的名义、正当的理由、好的目的而杀人。灵魂的惩罚和救赎。
《卡拉马佐夫兄弟》对是否有上帝、没有上帝人类可不可以有道德地活下去有深入探讨。但这里推荐的目的,仍是因为里面那个像《白痴》一样单纯、美好的角色:最小的兄弟阿廖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它作品太沉重,等孩子们成年之后再读吧。
4.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这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交响乐,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40、50、60年代出生的人。它虽是20世纪初的作品,却完全是19世纪的精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精神传记。主角又是一个纯情、善良、激情澎湃、绝对的gentleman,一个理想主义的英雄。
5. 安.兰德(Ayn Rand)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
在奠定了人道主义情怀的基础上,应该读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资本主义价值的作品。两者的平衡非常重要,缺了哪一块,都可能使一个人的人生、观点走向偏颇,甚至走向极端。
《源泉》是20世纪的作品(1943年)。跟上述作品相比,离现在最近,最容易读。这是一本最清晰展现美国左右派争斗的小说,值得读无数遍。
但其中情爱部分很荒唐。兰德所有小说的最大败笔都是爱情故事这一块,所以可以忽略不理。只看她的个人英雄和她强烈推崇的人格统一的价值。
如果说狄更斯的小说主要是陶冶情操、提升人道情怀,安.兰德的作品则主要是提高思想能力、增强对当今世界左右思潮激烈搏斗的理解和把握。
看完《源泉》,可以继续再去看安‧兰德的其它小说和非小说类著作。她的作品应该是推崇个体主义和资本主义价值的必读物,也是将来跟左派辩论的强有力武器。
6. 雨果(Victor Hugo)的《九三年》(Ninety-Three)
这是雨果的最后一本小说,酝酿十年,可谓其一生思考的总结。这本书的思想性远超过《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安‧兰德七岁时就被《九三年》的情节震撼(她听到母亲朗读):为救三个孩子不惜被俘的老伯爵从悬梯走下来昂首就擒的场面,把兰德听得热血沸腾,那一瞬间,她明白了什么是英雄!
13岁时,兰德读了《九三年》。后来她评价到这种高度:雨果的思想与今天有光年般的距离!
中译本(郑永慧译)把全书最关键的点睛之句翻译错了。全书最精华的是结尾几章:老伯爵被关押时与革-命军青年将领辩论,关于革-命和人道主义等。最后青年将领选择自己被处死而把老伯爵放了。获得自由的老伯爵面对黑夜感叹道:My faith!中文译成了“真有的事”。错得离谱!直译也应是“我的信仰”。意译应为:“上帝显灵了!”或者:“我信对了!”即他的信仰战胜了革-命意识形态。
这是一部把人格统一性(integrity)提到至高无上地位的经典作品!就我们看过的所有书,对人格统一性的强调,没有一部超过它!
书中的三个主人公三种意识形态,都坚守住了自己的人格统一性,其形象令人震撼,刻骨铭心。
安兰德的作品,由于深受雨果的影响,也是极为强调人格统一性。在人格分裂到处可见的华人世界,尤其应该强调阅读雨果和安兰德的作品。
对文学作品,请务必先别去看评论,不要让偏颇的评论(无论中文还是外文)先入之见地影响你。
一定首先亲自去看原著,要首先相信自己最直觉、最本能的感受。从众多诺贝尔文学奖的荒唐可以看出,文学评论几乎一面倒被左派意识形态横扫,而且搅浑一潭清水让你看不见底、看不清他们有多浅薄的故作高深的评论者居多。
小说应该是只要识字就能看懂的东西,任何把小说解说到把你弄晕乎的“高深哲学”地步的,基本上都是伪的。再重复和强调,看小说,是好、是坏,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的感受。
谁写出你看不懂的小说,或者谁说你认字居然看不懂小说,你首先应该怀疑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方很可能是伪的(二十世纪的伪高深,多到能把多数狄更斯的读者砸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