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历史上最传奇的“黑马”

2019-12-15   尼古拉斯忆心


很久之前去了一趟兵马俑遗址博物馆,总想得写点什么。我想秦始皇是伟大的,他这一生,不管是生还是死,都影响了太多人,即使到今天,仅一个陪葬坑已让世人赞叹不已,也切实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最高接待量一天达13万人,我笑言跟秦始皇有关的总是大手笔。

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层出不穷,放在别人身上觉得很荒唐的事,放在他身上却不得不思考其可能性。我想这应该是秦始皇的魅力,他这一生干的事实在太多,别人干一件都可算是大事,他却件件算是大事,这样的人不管好坏但谁都应该承认是了不得的。这样的人用文字怎么写也难以写得清楚写得明白,说要写点什么也是为难。因此想了几天也开不了电脑。今天还是强迫写,只当这是需要完成的作业,但即使这样最后也没能从秦始皇入手写。

王维当年经过秦陵时写的那首《过秦皇墓》,或许只有十五岁,仅仅只能算是感慨而已,从秦朝诞生之日开始,历史上关于他的文字不计其数,不管是历史、文学、政治、思想、军事它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春秋战国,经过上百年争斗,最终七个国家冒出头,韩赵燕魏齐秦楚,这七个国家中的其他六国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文化兴盛,与它们相比秦国顶多只能算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最终他却打败六国获得了胜利。

汉朝贾谊写过一篇文章《过秦论》,全文一千字左右,观点清晰的阐述了秦为何能守住边陲之地,从一个弱者打败六国而建立大一统帝国,成为最后的赢家?首先秦国世世代代皆有野心,这不是某一代君王的发愤图强,而是数代君王的努力。

历史的结局经常告诉我们,奇迹总是由弱者创造。而秦国在与诸侯争霸的比赛中能够最终获胜,就像是一个奇迹,一匹出人意料的“黑马”。这就像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最终躲避不了一强多弱的局面,但最终成为超级强国的却不是美国,甚至不是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的任何一国,而是远在非洲或者亚洲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其不管是文化、政治还是经济从未在世界上领先,但它却突然翻转局面,一跃而成为这个世界的老大,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历史总是告诉我们,这就是故事发展的方向。

但为何明明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很长一算时间处于落后状态,确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位处于今天的陕西,在今天在它可算是内陆中部城市,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明明白白的边疆小国。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秦当时就是未开化的蛮邦,文化落后不必说,穷更不用说,而自然的,一穷就会被别人欺负。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只有真正受过穷挨过打的人才会对力争上游那么渴望,正是对成功的渴望,在后来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的发展就像是打了强心针,通过改革,迅速超越中原各国,一跃而成为强国。

 

其次,列强环立的国际环境。

春秋无义战,这是一个强者为王的时代,谁强谁就是老大,谁强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谁强谁就是世界的主宰,在之前,秦国采用的战略一直是龟缩战略,韬光养晦守着一点小小的土地,憋屈的活着。但即使如此,你不争不代表别人不争,你妥协不代表别人跟你一样不再攻击,你示弱不代表别人就能学会尊重,这个世界往往是你越示弱别人越觉得你好欺负,你越不争别人越得寸进尺,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秦国的国际形势很不乐观,沿着北、东、南三个方向画一个半圆圈,就会发现,在它的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人不自救天也不救。而在此时,崤山以东的各国,都已经在争相改革了。

魏国,领先秦国五十多年,“李悝变法”让魏国一跃成为强国,侵吞秦国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将秦国逼入关中,使得“秦兵不敢东向”。楚国,领先秦国三十多年,“吴起变法”,辟地千里,带甲百万,南方的大片土地归入楚国势力范围。韩国,也开始变法图强,“内修政教,外应诸侯”,韩国还制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兵器,“天下之宝剑韩为众”。齐国则是老牌王国了,早在管仲时期就已称霸中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

其他几国要么通过改革发展实力,要么是早就称霸的老牌王国,这种国家形势下,此时的秦国周边环强林立如狼似虎。再不变,等待它的命运只能是被吃的渣子都不剩。

第三,为生存不得不改革。

若不是生活所迫,谁会如此折腾?秦国的君臣知道,再不想招就只有等死了,改革,只有改革,不改革就都得死,于是秦朝也开始变法,在改革之前,秦朝君臣也为是否变法有过大争论,双方代表分别是改革主力商鞅和朝堂元老甘龙、杜挚等人,很明显这是希望改革的平民与代表既得利益阶层的贵族的一场利益之争,最终商鞅获胜,这或许与秦国世代皆穷,即使是贵族虽是既得利益者也是根基未深的缘故,这同时也是与其他几国相比,秦国的改革为何最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四,彰显公平的激励机制

一个社会最能调动积极性的便是公平和正义,每个人的公平得到了保障,尊严与生命财产得到保障,尊重人才,尊重努力,这样的社会很难不欣欣向荣,秦国落后太久,深刻知道这种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军公爵制,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残忍,但在当时对那些想要改变命运的青年来说却是最好的机会,众所周知,在周朝是世卿世禄,贵族的子子孙孙都是贵族,资质再差也能过好日子,拿着高薪住着豪宅开好车,而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不管有多聪明也改变不了命运,但军公爵制将这一现象打破。

唐朝人编写的制度汇编《通典》写得很详细:“秦制爵二十等,以赏功劳,二十彻侯,十九关内侯,十八大庶长,十七驷车庶长,十六大上造,十五少上造,十四右更,十三中更,十二左更,十一右庶长,十左庶长,九五大夫,八公乘,七公大夫,六官大夫,五大夫,四不更,三簪枭,二上造,一公士。”

新兵入伍,上战场杀敌一名把人头砍下来交给国家,战后论功您就会封为公士。杀敌两名,交给国家两颗人头,战后论功,您就会封为上造。总而言之,您上交给国家几颗脑袋,国家就回报您几级爵位。关于这一点,秦国政治家商鞅老师在《商君书·境内篇》中有一个经典总结:“斩一首者,爵一级……斩二首者,爵二级。”一颗人头换一级爵位,可以想象秦朝士兵随时手提人头的场面……作战越勇猛杀的人越多你的爵位越高,这样的激励制度一下调动出士兵的战斗力,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下震响环宇,这也是秦国最后能统一六国的很重要的因素,毕竟这是战争,在冷兵器时代,不管有多强的经济实力,还是需要人真刀真枪的赤膊肉拼。

第五,对理想国的热烈向往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新社会新时代,想改变命运的人憋屈太久,秦朝君臣仿佛以一种大洗牌的魄力,要将社会上所有的不公革除,给那些渴望机会的人以机会,最终结果如何不论,但在当时他给了需要机会的人希望,因此,自然而然吸引了很多有识之士,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纷纷投奔秦国,并死心塌地的帮助秦国对付自己的母国,商鞅、李斯等都不是秦国人,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来到了秦国。所以,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其实是理想,对理想社会的热烈渴望,可以让一切消失于无形。最终,这一理想帮助秦国从一个弱小的“乡巴佬”一跃而成为世界的老大,是奇迹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