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更好地服务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民道德建设、高水平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三个全域”建设、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区文明办开展了“美丽余杭人”评选活动。经群众推荐、部门审核、联合评选等程序,李俊平等10人(团体)被评为3月“美丽余杭人”。
李俊平
恪尽职守 舍身勇为
2020年2月11日下午,临平新城艺尚小镇物业管理人员李俊平不顾个人安危,协助民警制服冲卡逃逸嫌疑人,被余杭区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余杭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
当天,李俊平在例行巡查时(当时由于防控疫情需要,艺尚小镇实施封园),突然一名男子从余杭高铁站方向一路狂奔而来,并突破隔离带闯入艺尚小镇东湖公园,后面紧跟着几名追赶的民警。与民警简短沟通后,李俊平得知该嫌疑人自高铁站强行冲卡逃逸。李俊平当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项目内机动保安力量,并携带防暴工具赶赴现场,同时将情况汇报给上级。
嫌疑人不听劝说,从余杭大剧院临湖亲水平台区域跳入湖中。由于天气寒冷,且东湖公园最深处水深达4米,万一溺水后果不堪设想。李俊平率先跳入湖中,向嫌疑人方向奋力游去。此时,民警也一同跳入湖中对该男子进行围堵。最先接近嫌疑人的李俊平被砸到了头部,鲜血直流,他不顾个人安危,最终协助民警将其制服并带上岸。
作为一名普通物业人员,李俊平面对突发情况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的精神值得敬佩,他以实际行动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汪庆成
路遇求助 急救受伤小伙
34岁的汪庆成就职于仓前街道的浙江歌德建设有限公司,因帮助受伤小伙及时送医的事迹被多家媒体相继报道。
2020年1月8日,汪庆成办完事从临平开车回公司,途中看到一个年轻小伙手上鲜血直流,一旁站着一位中年男子,两人正焦急地拦车。看到他们的求助,汪庆成立即打开车门,让两人上车。年轻人叫小潘,是在工地上回收玻璃时左手被割伤,血流不止。
时间就是生命。汪庆成在确保通行安全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将小潘送到医院。小潘被诊断为左腕肌腱断裂,所幸送医及时,他得到了妥善的救治。当时,汪庆成并未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回到公司后,他也没和同事谈起自己救人的事。但心怀感激的小潘父子记下了他的车牌号,经媒体报道,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他。
“人命关天,换成谁都会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汪庆成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反响。汪庆成还获得了“余杭区义举好市民”、公司优秀员工等荣誉。
沈旭蓬 张叶锋 唐桂忠
齐心协力勇救落水男子
沈旭蓬是仁和街道东塘村的村干部,张叶锋、唐桂忠是防疫值守的党员志愿者。2020年2月15日凌晨,他们三人勇救了一名开车落水的男子。
当时,刚完成卡点交接班的沈旭蓬正在检查防控卡点简易棚的加固情况,突然听到“砰”一声巨响,他仔细辨别方位后,立即和张叶锋、唐桂忠两名队员来到100米外的河边。他们看到护栏上的两根柱子被冲垮,一辆车正在河中央缓缓下沉,车里有一名男子正在敲车窗求救。车门因水压无法打开,该男子无法自行脱身。
危急时刻,张叶锋、唐桂忠用石块砸开车窗,让男子从车内爬出来。男子随即游向了岸边,但河两岸没有支撑点,无法上岸。见状,张叶峰立即跑去找来支撑物让男子扶着,以保存其体力。三人正准备下水救人时,附近巡逻的民警赶来了,合力将男子救上了岸。
劫后余生,男子不停地道谢。事后,沈旭蓬、张叶锋、唐桂忠都表示,救人是应该的。
余杭区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3人“余杭区义举好市民”称号。
徐辉辉
爱的热血 传递生的希望
2020年1月,家住运河街道费庄村的徐辉辉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5岁女童的生命。
早在两年前,徐辉辉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元旦,他接到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有一位5岁的小女孩由于病情突然恶化,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徐辉辉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徐辉辉取消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还隐瞒了父母。徐辉辉表示,自己也是一位3岁女孩的父亲,能够想象那位女孩的痛苦和她家人的焦虑,他希望能尽快完成捐献,为那位患儿带去生的希望。
徐辉辉的捐献过程非常快,1月6日进行高分配对,7日体检,9日就加急出了体检结果,18日开始打动员剂,创下了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最快纪录。1月22日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当天,也正巧是徐辉辉女儿的3岁生日。徐辉辉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拯救了另一个孩子的生命,也是给女儿最好的生日礼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徐辉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勇敢伸出自己的手臂,汇聚爱的热血,传递生的希望。
陈江川
乐于助人的“热心肠”
陈江川,现任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办事员,疫情期间,他在每天早出晚归,驱车20多公里到卡点执勤之余,还做了一回“雷锋式”好人。
2020年2月10日,陈江川结束当日在星桥街道隆昌社区的卡点执勤工作,开车途中见到一位老人独自站在寒风中,便马上停下车,主动询问情况。原来老人是在等公交车,但他不知道受疫情影响,公交运营计划有变,不再经过该站。了解情况后,陈江川提醒老人要做好防护措施,并主动提出送老人回家。
两人并不顺路,为了把老人安全送到家,陈江川多跑了一大圈。当把老人送到后,他便匆匆离去。老人只是在一路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在区税务局工作。
深受感动的老人于第二日写下了一封名为“寻找主人”的感谢信,并将信寄到了区税务局。在感谢信中,老人用朴实的笔触,写下了对这位“雷锋式”好人的感谢。
收到感谢信后,区税务局随即在全局转发“寻人启事”,最终找到了这位“热心肠”的陈江川。
胡珏
“三农”服务里的美丽身影
区农业农村局产业信息科科长胡珏是最早一批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的“三农”党员干部,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疫情初期,胡珏数次冒着寒风冷雨驱车前往民宿(农家乐)产业集聚的山区镇街,联合区民宿农家乐行业协会、镇街专管员进行地毯式摸排走访,指导他们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民以食为天。为保障疫情期间市民的“菜篮子”有序供应,同时解决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业保供企业运输难、招工难问题,她主动对接协调邮政快递、叮咚买菜、同城配送等平台,依托“禹上田园”区域公共品牌,竭力解决疫情期间菜农的“卖菜难”和消费者“买菜难”问题。
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指导农企落实防疫措施有序复工复产是胡珏的工作重心,她主动联系多位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了解他们的需求,认真解读省市区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出台扶农政策,加快涉农扶持资金兑现,帮助企业共渡难关,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发展的困难。
杨蓉
担当作为 贡献社会
杨蓉是杭州微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陆续开展免疫荧光试剂、免疫荧光平台、血酮仪等研究,研发了“移动医疗服务”App、移动医疗管理软件等产品。
除了企业负责人之外,杨蓉还有一个身份:区女企业家协会发起人。疫情暴发后,她发动区内女企业家,多次组织前往镇街慰问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基层妇女干部。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难,杨蓉探索实践“共享用工”模式,将一些未复工企业的“闲置”职工召集起来,经过培训后参与到相应的基础工作中,既解决企业复工所需,也缓解了其他企业的用工难。
疫情期间,杨蓉与公司研发人员一起,全力研发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设备,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用最短的时间研制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的快速抗体检测试剂,目前已批量生产。
在杨蓉的带领下,“微策生物”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荣誉。
莫华明 傅晔
拾金不昧的好心人
莫华明(左)、傅晔(右)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2020年2月20日中午,两人下班经过临平龙王塘路公交车站时,发现了长凳上一只装有10万元现金的黑色塑料袋。由于找不到失主的任何信息,两人立即报警并上交了这笔巨款。通过派出所民警的查找,最终将钱送还到失主手中。
原来,当天中午,85岁高龄的丁大伯从银行取了10万元现金,准备在龙王塘路公交车站乘车回家。由于着急上车,他不慎将装钱的黑色塑料袋遗忘在了公交车站的长凳上,回到家才想起这件事。丁大伯跑回去寻找无果,直到接到派出所的电话。
10万元是丁大伯多年的积蓄,巨款失而复得,一家人都十分感动,几经询问才找到了傅晔和莫华明的工作单位。2月26日,丁大伯的老伴和儿媳妇带着感谢信来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向二人道谢。
莫华明、傅晔纷纷表示这事不值一提,是她们应该做的。赚钱不容易,更何况这是丁大伯大半辈子的积蓄,能找到失主,她们就放心了。
张敏洁
活跃在垃圾分类工作一线
张敏洁是瓶窑镇华兴社区的一名社工,自2011年瓶窑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张敏洁从初期的调查摸底,到瓶窑镇第一份垃圾分类工作文件的起草,再到各居民小区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的巡查和督导,他始终活跃在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线。这期间,他获得了余杭区“三化四分”工作先进个人;他策划、组织和开展的“垃圾分类实践课堂”在浙江省“百社联动 益起分类”公益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项目奖。
2018年初,因工作调整,张敏洁离开了城管服务中心,但是他始终牵挂着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3月,余杭区吹响了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示范区”的号角,几乎每个休息日,他都忙碌着,从樱花节和瓶窑老街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到瓶窑镇村社垃圾分类建立志愿者队伍,再到垃圾分类实践课堂和垃圾分类宣讲的开展。30多场活动的参与人数逾2000人,几乎覆盖了全镇各村社的每个角落,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徐春凤
用行动诠释“百善孝为先”
徐春凤是崇贤街道崇文社区的一位新余杭人,她善良、热心、勤劳、能干,对待自己的公婆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用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
徐春凤和丈夫经过多年打拼,买下了现在的房子,从此在余杭安了家,徐春凤就把公婆接过来一起住,方便照顾。公婆年纪大了,容易挑食,为了让他们多吃一些,徐春凤就变着花样准备一日三餐。
除了在吃上下功夫,徐春凤还把公婆的生活起居也照顾得很妥帖。婆婆比较节省,总要等头发很长了才肯去理发店修剪,徐春凤就买来工具自己给他们洗头理发;冬天老人怕冷,她就每天准备好热水给他们泡脚;婆婆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住院,都是徐春凤在病床前精心照料。
因为徐春凤的真心付出,婆婆跟她的关系亲如母女,邻居来请教婆媳相处之道,徐春凤说:“只要肯花心思和时间在老人身上,他们自然能感受到。”
这十多年无怨无悔地悉心照顾公婆,徐春凤用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
来源:余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