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逼近,90岁的“钉子户”爷爷终于同意撤离,是什么打动了他的心?
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前后,本报编辑部收到了全市各地通讯员发来的上百个真实感人的台风故事,从一句关心的话语,到一盏留守的灯光,到一株扶起的甘蔗,浓缩了瑞城在紧急情况下传递出的温暖之情。
下面为我们从大量的台风故事中撷取的一小部分。通过这些暖人的故事,告诉大家狂风暴雨中的瑞安力量,并为之点赞!
做足功课的劝离
饱含深情
此次台风,全市共转移各类危险区域人员49367人!在乡镇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庞大而不易的数据。因为,就算危险就在眼前,即使挨家挨户通知,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劝”。
9日晚18时,高楼镇振南村,91岁的老爷爷王星军独自待在40年前建的木房子内。屋内黑暗,门窗板嘎吱嘎吱摇晃,他却丝毫不为所动:“阿娒,我年轻的时候什么大风大浪没经历过,还怕这点啊!你们快回去吧。”
高楼镇工作人员第一次走访,无果;第二次走访,劝离半小时,又无果。
眼见风雨越来越大,工作人员的内心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第三次走访,一切照旧。“抬也要把你抬走!”“你不走,我们也不走。”年轻党员干部虞上将斩钉截铁,表出“死守在这儿甘做一面墙挡风雨”的态度。
最难的事情,也怕认真。
同一个台风夜,芳庄乡农民周茂国也住在木房里,狂风吹过小屋的缝隙,似乎发出摧枯拉朽的声音。周茂国年逾七旬,长期卧床,腿脚已失去行动能力,无法下床行走,也不好搀扶。
不管工作人员怎么说,周茂国夫妇都无动于衷。金山头党总支书记林信康蹲到老人面前,真诚地看着他:“我力气比较大,我来背您走吧。”
“那一刻,他就像我儿子。”事后,周茂国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知怎么的,心头一暖,贴上林信康的背时,他听见有力的“扑通扑通”声,感觉自己也变得有力量了。
劝离的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如果老人实在不听劝,就通过其子女出面劝离。潘岱街道的一对子女,在老人抵达安全地带时,说了句:“真是倔老头,要不是亲爹亲妈,哪个有这样的耐心劝!”
是啊,风雨中,他们又是谁的儿女、谁的父母?
高楼镇龙岙村有一处10间三层民房,处低洼地带,曾被大水漫到三层。经过两次努力,已转移10多人,但仍有一户周姓人家未转移。9日晚20时,驻村干部及村“两委”人员第三次入户,周某什么也不说,也不走。村干部鲁建多从他频频四顾的眼神中心领神会。最后,这个性格实诚的大男人急了,冒出一句:我帮你搬电器!就这样,风雨中,一件件电器先从民房搬离,随后周姓人家才撤离。
避灾点的灯光
暖心闪亮
8月9日晚20时,曹村镇东岙文化礼堂外,台风来势汹汹,风声雨声不断;而文化礼堂内,避灾的群众欢声笑语不断。
最后一户危旧房的村民,被送到文化礼堂住下后,镇长王少华边给村民们分点心边说:“甭管外面风雨多大,这里就是你们温暖的避风港。”
文化礼堂内,除准备了临时避灾所需的草席、风扇等,还为群众提供热水、方便面、饼干等,播放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老人们喜爱的红色电影……曹村镇还在此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确保大家安全。
乡亲们见面格外亲切。
82岁的老人胡再友先聊开了,他因病常年卧床,行动不便,可驻村干部郑行知一个公主抱就把他从危旧小屋子里抱出来。
村民杨得福喝着伏茶,听着小曲,心情无比舒畅,看到工作人员还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就是怕麻烦,却让干部们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到我家劝离。”
“我们在东岙文化礼堂安置群众65人,危旧房和老旧民房内无一名群众。”王少华说,台风前,曹村镇把危旧房和老旧民房进行统计梳理,9日下午,所有镇村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安排安置点,当晚20时前发动干部回头看,确保安全转移率达100%。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文化礼堂177家,在此次安置转移避灾过程中,共有55个文化礼堂设立了避灾安置点,物质配备6000余件,转移群众2000多名。除东岙文化礼堂外,莘塍文化礼堂安置避灾人员400余人、孕妇3人,并组织民兵巡防。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科科长郭金雷介绍,今年我市还将新增文化礼堂132个,均可用作避灾中心,成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情之所系的“避风港”。
风雨中众志成城,温暖坚固处都是家。陶山镇中心小学腾出教室作为避灾场所,确保水电供给、基本医疗药品等优质后勤服务,共计接纳附近在建工地的340多名民工兄弟。
据统计,此次全市327个登记在册避灾点、32处临时开设避灾点全部对外开放,共接纳15814人。
静悄悄的抢险
为人不知
因腿部神经压迫住院治理的病人夏光理,看了一则台风消息后,坐立不安。他央求医生让他提前出院,理由还有点可爱:被树枝压断的电线,被强风吹倾斜的电杆,摇摇欲坠的表箱……发出嘎吱嘎吱声,它们都朝我呼救!就跟你们救死扶伤的道理一样一样!
夏光理的另一身份是湖岭供电所所长兼支部书记。台风肆虐下,湖岭片区电网多条线路故障。湖岭供电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9日上午回到岗位的夏光理担任指挥长,组织18名抢修员奔赴故障线路抢修送电。从下午干到凌晨,从凌晨干到早上……他全然忘记,自己是一个病人,且正式调离该所的通知已经下达。
9日晚18时49分,高岭F957线全线跳闸,影响高岭村等至少6个村庄1700多户百姓用电。接到抢修电话后,陶山供电所高压班班长杨呈瑞抓起安全帽、跳上抢修车赶赴现场。来到山上,他发现由于“风王”的威力太大,吹倒了一大片竹子,压倒了电力线路,导致全线跳闸。
修电路高手瞬间变身砍伐工,将影响通行的竹子砍断整理出一条通道,2小时后,“竹路”通了,电路也通了。
截至8月10日17时,瑞安片区所有停电线路及用户全部恢复送电。万家灯火照亮时,市供电局52人组成的红船党员服务队,已经踏上支援乐清的征程。
9日晚,风力越来越大,整个瑞城听到的是“呜——呜——”声。安阳消防专职队的警情电话响个不停:多起辖区内多处大树被台风吹倒、折断、倾斜,压到停在附近的汽车……
专职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陈威带领队员赶赴现场,他们合力将倒伏的树木、断枝锯成小段,堆放在路边,将被困在树下的汽车“抢救”于危难之中。一直到天边露出鱼肚白,工作人员才在微弱的日光下发现,手脚的多处被尖刺扎伤、划伤……
9日晚20时多,正是大风大雨的时候,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莘塍中队队长杨晓东排查安全隐患时,发现万松东路上多株树木被刮倒。为保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风雨中,杨晓东及7名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双手,把一棵棵倒在路上的树移到路边,全部清理完毕后才返回单位。
风雨交加日,我市各专职消防队、应急分队等全天候不间断道路巡查,加足马力清理树木与道路杂物,确保新老瑞枫线、56省道等主干道安全通畅。
乡土上的救灾
最为情长
10日下午,“利奇马”渐渐远离。而台风天气温不高,在浙江果蔗之乡——陶山镇沙洲村的甘蔗基地里,大片甘蔗倒伏,有些被拦腰折断,有些横倒浸泡在泥水中。农民曾育的半亩多甘蔗全部倒伏,他只扶了三垄,就累得满头大汗,坐在田头直喘气。
这一幕被正在查看灾情的陶山镇党委书记陈阿朋看到了。
来不及心疼,陈阿朋卷起裤脚,下到田里,小心翼翼地把甘蔗抬高、扶正,培土加固。这时,一队民兵支援队巡逻而来,他们也加入了救灾的队伍。
“别,镇里的事儿还多着呢,不用你们帮忙。”曾育阻止。
“现在是生长关键期,如果不尽快处理,损失还会进一步扩大!”
两组帮扶人员8人,干得热火朝天,身上分不清泥水汗水,一下子就把半亩地甘蔗都扶完了。
“瑞安常受台风考验,陶山老百姓不等不靠,在台风过后第一时间就开始了生产自救。” 陈阿朋说,为将灾情影响降到最低,他们第一时间派农技人员、果蔗专家、驻村干部下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发动农民群众开展灾后自救。“我市还在陶山推出甘蔗保险试点,我们正到田头一一告知。”陈阿朋说,他们将引导农民积极投保,一旦再发生此类灾害,帮助农民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与此同时,陶山镇另一组救灾队出现在岱西村。陶山镇农科员郑福勃在接到农户的求助电话后,现场指导农户开展自救。
他一一核实受灾情况:甘蔗倒伏、倾斜后,主、须根受到创伤,将导致减产和卖相受损。“现在的情况,受损至少20%。按去年陶山甘蔗亩产值2.3万元计算,4000亩直接损失1600万元。”
镇农办通过农民信箱、微信群把甘蔗、蔬果等的灾后防病自救措施传给农户:“建议广大蔗农及时排除积水,扶正倒伏植株并培土压实蔗根,及时追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他们让驻村干部、农技员把要点张贴在各村,希望尽早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虽说我们的甘蔗今年会减产,三个月后批量上市时,还是一样很甜的。”陈阿朋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点击进入
暴风雨中的瑞安力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FnUiGwBvvf6VcSZ_8hK.html